•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案例 >> 案例首頁

    案例頻道

    Nordex 淺析風能評估、微觀選址常見問題
    • 企業:控制網     領域:電源     行業:鍋爐供暖    
    • 點擊數:1515     發布時間:2009-09-25 17:14:23
    • 分享到:
       前言

        風能評估、微觀選址工作是風場建設初期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 
            
        一個準確、可靠的風能和微觀選址評估報告能夠確保風力發電機組的可靠運行,并為風場投資回報率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我們在歐洲的同事對風場風能的評估誤差可以控制在 7% 之內,而國內的項目評估,綜合折減系數往往高達 30% 左右。

       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根據我對近幾年所做項目的經驗總結和與歐洲同事的探討,主要原因歸納如下幾點:

       一、現場風力數據測試時間過短,所使用的風力數據不具有代表性。

       風電場建設之初,現場風力數據至少需要測試 2 ~ 3 年時間,同時還要獲得風電場附近氣象站 30 ~ 50 年風力數據,用于對現場測試的風力數據進行長期修正,以增強風場評估數據的可靠性。

       但是在我國,很多項目為了趕工期、追進度,業主往往對現場風力數據只測試 1 年,甚至更短,也不進行長期修正,從而造成了風場風能評估誤差的增加。平均風速的誤差每增加 1%,風場風能的評估誤差就會增加 3%。因此,風能評估人員在得到業主所提供的風力數據后,一定要認真整理分析,對漏測的時間段或測試異常的時間段的數據進行修正,以確保得到具有代表性的風力數據,作為風場建設的測算基礎。

        二、風電場地表粗糙度定義存在誤差,增加了風能評估的誤差。

        風電場地表覆蓋物特征會對風電場風能的輸出產生重要的影響。森林、草原、農田等不同地表狀態的表面粗糙度有很大區別,而我們在計算機上建立模型的時候,由于手里地圖等資料精度的影響,常常會產生誤差。

        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選址人員最好先到項目現場進行一次實地考察,對比手里的資料是否與現場地貌相吻合,如發現誤差需要及時調整。在計算機模型上定義地表粗糙度之后還要進行反復校核。簡單的驗證方法是在測風塔的位置放置一臺風機,設定此風機的輪轂高度和測風塔風速儀的高度相一致,之后運行此模型,檢查輪轂處的風速是否和測風塔實測風速相一致。如此反復,直到一致為止,從而得到最優的風場地表粗糙度數據。

        三、等高線數據不夠精確,造成風能評估的誤差。

        等高線的準確是整個風場模型準確的前提條件, 而現在很多設計院和業主使用 1:50000 或 1:5000 航拍地圖,將其掃描到評估軟件后對不規則等高線進行手動調整。這一過程往往會產生較大的誤差,甚至達到 30 m 以上。如此大的誤差,尤其對于地形復雜的風場,造成了整個模型從根本上發生錯誤。因此,建立等高線模型之后選址人員仍需要到現場進行實地考察,尤其是測風塔等關鍵點。

        四、測風儀沒有定期進行校正。
            
        測風儀屬于高精度儀器,如果不定期進行校正,誤差就會逐步增加。而很多業主安裝了測風儀之后就只是等待下載數據,忽視了對測風設備的定期維護,從而影響測量數據的可靠性。
            
        五、沒有考慮現場空氣密度對發電量的影響。
            
        現場空氣密度下的功率曲線是風電場發電量準確評估的重要條件。空氣密度和風功率密度成正比例關系,但標準空氣密度下的風機功率曲線和不同空氣密度下的風機功率曲線并不是成正比關系。雖然有些風能評估軟件在建立模型時已經考慮了現場空氣密度對風能的影響,但往往只通過簡單的比例關系進行折減,從而影響到了風場最終發電量的評估。
            
        六、過分依賴軟件的自動生成功能。
           
        現在的風能評估軟件大多具有自動布機方案的功能,即設計人員輸入風場裝機容量、風機臺數、風機間間距等參數后,軟件會自動生成布機方案,我們設計人員往往過分依賴此功能。
            
        此自動布機方案的原理是軟件首先搜索風電場中發電量最好的第一個機位,搜索到并固定此機位后,軟件開始搜索第二個機位,搜索到并固定此機位后,軟件搜索第三個……以此類推,最終生成整個風電場的布局方案。然而此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雖然下圖方案 1 中山頂的風機發電量是最好的,但方案 1 中兩臺風機的綜合發電量并不一定比方案 2 中兩臺風機的綜合發電量高,因為我們應該考慮的是整個風場的綜合發電量,而不能局限在某些個別風機的單機發電量。
            
        下圖是內蒙某個項目實際的微觀選址方案。
            
        方案 1 是由電腦自動生成的,其中最好風能的位置都已被占用;
            
        方案 2 是在方案 1 的基礎上進行了手動調整,雖然放棄了部分最好的風能位置,但方案 2 中的風場綜合發電量卻要比方案 1 高出 6% 左右。

    內蒙某個項目實際的微觀選址方案


            由此可見,在軟件自動計算之后一定要進行手動調整,調整后的方案往往會使整個風電場的發電量有顯著的提高。

    基礎 A 的位置高于基礎 B 的位置


       七、風機定位一定要考慮實際吊裝及風機基礎施工的可行性,以免給將來的項目執行造成隱患。
            
        在微觀選址時一定要考慮將來項目執行中風機的實際吊裝及基礎施工的可行性,要給吊機和基礎施工留出施工位置。通常情況下,MW 級風電機組基礎至少需要一個 20 X 20 m 的施工平臺和 40 X 40 m 的吊裝平臺,所以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山地地區,一定要考慮周全,不要給將來項目執行造成麻煩。特別在丘陵地區,更應該注意。
           
        如下圖,基礎 A 的位置高于基礎 B 的位置,風能相對會豐富一些,但施工時一定不能以丘陵頂端作為 0 米開挖,否則就會出現基礎坐落在回填土上甚至基礎外露的情況。基礎的有效深度一定要滿足設備廠家技術要求,以避免風機發生傾斜甚至倒塌的情況出現。

    基礎 A 的位置高于基礎 B 的位置


        八、微觀選址完成后需要定期對風場評估結果進行核對,找出其中誤差的原因為將來新的項目積累經驗
            
        各個風場項目的地理地貌、風資源狀況不盡相同,因此,微觀選址也需要不斷在實踐中累積經驗,以在新的項目中吸取教訓,不斷減小誤差,讓風機的效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結束語
     
        綜上所述,前期的風能評估、微觀選址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期累積的風力數據為基礎,并在操作中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并不斷累積經驗的工作。這樣才能充分利用當地的風資源優勢,使風機最優化的工作,以保證風場投資回報率。

        Nordex 公司在微觀選址方面經驗豐富,并可在項目前期為微觀選址提供咨詢和評估,幫助我們的業主設計最佳的風場方案。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