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在“已知”中布局“未知”

    “已知”“未知”

    布局謀篇重在定勢,中局角力重在控局,終局收官重在細微。因之,古今弈林圣手,看似勝在終局,實是始于布局。

    中國政府網站6月25日發布的一則消息:《總理請來四位院士,國務院第一會議室成了“科學會堂”》。這則消息披露了李克強總理在6月22日下午的國務院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講座上,請來了白春禮、潘云鶴、潘建偉、周琪四位院士,就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若干前沿領域發展態勢進行專題學習。

    細觀四位院士,除了白春禮院士講解的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這樣的大主題外,潘云鶴、潘建偉和周琪則講解的都是極其前沿、前端的科研主題,如潘云鶴院士的人工智能,潘建偉院士的量子信息,周琪院士的基因編輯。這些主題,不僅外行難以理解,即使內行也有許多未知,更何況國務院黨組成員這些政府管理者們了。

    顯然,李克強總理并不是讓政府管理者成為前沿科學家,而是讓政府管理者知道前沿科學在哪里。正如其在聽講后總結所說:“現在各種新事物、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在政策制定中靈活運用。要緊緊跟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腳步,千萬不能淪為新的‘科盲’!”

    不知“未知”在哪里,當然不會預知未知,更不會把握住未知。當今科學技術進步速度驚人,科學技術對產業變革的影響正在呈現加速度的趨勢,對崛起的中國來說既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也是極大的挑戰。從機遇視角看,中國已經從教育、產業、科研等方面做了長時期的準備,在一些重大科技領域都涌現出了一些代表性的科學家團隊和領導型企業,我們有能力、有條件做的更好。從挑戰的視角看,中國還沒有從要素驅動發展模式轉換過來,還沒有從跟隨思維中擺脫出來,特別是政府管理者的思維定勢還依然強大。因此,這次國務院黨組理論學習會,看似只是一次例行學習,實則是讓高層管理者們知道“未知”在哪里,怎樣利用政策去把握這些“未知”。

    “未知”在哪里?“未知”就在“已知”里。以納米技術為核心的材料革命,是近20年來科技領域和產業領域最重大的變革之一,它打破了傳統材料生成和改性的約束條件,成為未來最具增長能力的重要領域,未來各種產業模式都將被其改變。白春禮院士是中國納米科學的開創者,也是為數不多的戰略科學家,其專業性和戰略性的講解,對國務院的高層管理者怎能沒有裨益呢?隨著信息科學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發展已呈現爆發態勢,很多產業也將被顛覆。潘云鶴院士是中國人工智能2.0規劃戰略研究負責人,聽聽他的闡發,對高層管理者來說很可能具有撥云見日之功效。量子信息被視作最為神秘也最具有顛覆性的前沿科學領域,由國際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者潘建偉院士講解,能不讓高層管理者腦洞大開嗎?基因編輯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石,誰掌握了基因編輯誰就掌握了生命密碼,由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的國際知名科學家周琪院士講解此前沿科學,對高層管理者來說可謂再合適不過了。

    知“已知”方可知“未知”,探“未知”方可早謀“布局”。國務院的高層管理者已經未雨綢繆,相信李克強總理說的“我們一定要抓住這次機遇”是不會落空的了。

    摘自 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