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化的生命線
    • 點擊數:2327     發布時間:2019-01-21 13:07:00
    • 分享到:
    關鍵詞:

    在人類歷史上,40年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過去40年是改革開放的40年,是翻天覆地的40年,是舉世矚目的40年。40年的偉大實踐證明,堅持改革開放,我們就高歌猛進;放慢改革開放,我們就蹣跚而行。從人類文明和世界現代化角度看,改革開放既是中國復興的轉折點和加速器,更是未來中國現代化的勝負手和生命線;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現代化中國。

    一、40年前: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化的轉折點

    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首先,改革開放是一個歷史拐點。從18世紀到21世紀末,世界現代化進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是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是20世紀70年代起步的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在此期間,中國先后錯失了18世紀第一次產業革命擴散的機會(1793年左右)、19世紀第二次產業革命興起的機會(1860年前后)和20世紀第三次產業革命發展的機會(1960年左右),但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正好與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興起同行。

    其次,改革開放推動三個轉變。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中國現代化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我們在上下求索、左右搖擺。但20世紀70年代起步的改革開放,至少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三個轉變。(1)發展理念的轉變,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2)發展模式的轉變,即從指令性計劃經濟向全球化市場經濟的轉變。(3)國際合作的轉變,即從有選擇的國際合作向全方位的開放的轉變。

    其三,改革開放改變中國走向。以2000年人口超過百萬和統計數據比較齊全的國家為分析樣本(約131個國家),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濟學家麥迪森的研究數據,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按1990年PPP不變價格計算)的世界排名大致為:1820年第48位,1900年第71位,1950年第99位,1980年第97位;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現價)的世界排名,2000年第78位,2010年第63位,2015年第49位。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國際地位從下行通道向上行通道的歷史性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分水嶺。

    二、40年中: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化的加速器

    2018年國家統計局發布“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全面展示了40年的輝煌成就。在過去40年里,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化的發動機和加速器。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過去40年的偉大成就。

    其一,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40年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推進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1978—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22.8倍(按不變價計算),人均國民收入從200美元提高到8690美元,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在過去40年里,中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十一位躍居第二位,經濟水平從低收入國家晉升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其二,改革開放是社會進步的加速器。改革開放極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1978—2017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22.8倍,人均消費支出增長了18.0倍,全國平均預期壽命從65.9歲提高到76.7歲。2017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8%,恩格爾系數下降至29.3%,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1%。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其三,改革開放是國際合作的催化劑。根據世界經驗,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績效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決定的。內因是自身努力,外因是國際環境,改善國際環境有利于中國復興。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并成為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1979年鄧小平成功訪美,翻開了中國全面外交的新篇章。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國際經濟體系的活躍成員和全球化的參與者。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高水平的奧運會,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2013年以來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進一步擴大了國際影響。改革開放已促使中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包含體育和文化)等領域成功融入世界體系之中,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大家庭中有能力和負責任的一員。

    在改革開放的40年里,中國科技事業同樣取得巨大成就。例如,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2015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一位,科研人員投入量居世界第一位,科技經費投入量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論文總量(在物理學、生物學、化學、數學、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和技術、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9個領域發表的科技論文總量)居世界第二位,每萬人發明專利申請量排世界第四位。在一些世界科技前沿和國際科技組織,活躍著中國科學家的身影等。

    三、40年后: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化的勝負手

    2020年中國將開啟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征程,將面臨諸多難以回避的困難和挑戰,其中三大挑戰關系我們的成敗。

    首先,中國現代化的任務超過發達國家的總和。根據《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的分析結果,在過去300年里,世界上大約有20多個發達國家和10億人實現了現代化;未來30年,中國將有約14億人要實現現代化。從人口規模看,中國任務超過發達國家的總和。中國現代化需要重大理論創新。

    其次,國際經驗不足以解決中國現代化問題?!吨袊F代化報告2018》發現,在過去35年(1980—2015年)里,初等發達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的比例約為5%。2015年中國為初等發達國家。如果完全按照國際經驗估算,2050年中國升級為發達國家的概率約為5%。中國現代化需要重大戰略創新。

    其三,中國現代化需要重大模式創新。過去300年發達國家大約10億人的現代化,已對地球資源環境產生了巨大壓力;未來30年中國約14億人的現代化,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將同樣巨大,甚至更大。尋求符合現代化規律和中國國情、高效益低成本、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新型現代化模式,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戰略問題。

    全面開展現代化建設所需的理論創新、戰略創新和模式創新,需要有優良的創新環境和創新人才,需要激發和調動全民的創新活力。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可以營造優良的創新氛圍,可以吸引優秀的創新人才,可以激發全民的創新活力。從這個角度看,改革開放已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勝負手和生命線。

    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科學支撐和戰略服務,更是中國科學家的一份責任擔當。建議適時組建“國家現代化研究院”,全面加強現代化科學研究,全面推進中國現代化的理論創新、戰略創新和模式創新。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摘自《中國科學報》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