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 點擊數:978     發布時間:2023-05-17 21:24:03
    • 分享到:
    生態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數字技術的介入為生態治理全流程提供支撐,讓精準識別、實時追蹤環境數據成為常態,讓及時研判、系統解決生態問題成為現實。以福建生態環境大數據云平臺為例,從海漂垃圾重點監測、空氣質量精準研判,到指揮中樞部署工作“點對點”、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審批“無紙化”,該平臺更好幫助生態環保工作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數字化和綠色化是兩大趨勢,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以數字化促進綠色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將產生1+1>2”的整體效應

    數字技術的介入為生態治理全流程提供支撐,讓精準識別、實時追蹤環境數據成為常態,讓及時研判、系統解決生態問題成為現實

    數字化和綠色化不僅是全球發展的重要主題,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孿生體

    在浙江寧波,甬江流域數字孿生平臺實現對洪水演進的仿真預演,提高了風險管控能力;在湖北石首的天鵝洲保護區內,水溫、溶氧率、江豚進食量等數據被采集匯總到智慧生態保護系統中,助力動物保護更加精準高效;陜西省建設的數字鄉村生態環境管理平臺,具有數字鄉村環境監測、可視化地理信息服務等功能……近年來,不少地方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生態治理,數字化、智能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當今世界,數字化和綠色化是兩大趨勢,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以數字化促進綠色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將產生“1+1>2”的整體效應。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將“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作為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目標,提出“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為新一代數字科技助力生態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斷加強科技攻關,拓展數字應用,才能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生態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數字技術的介入為生態治理全流程提供支撐,讓精準識別、實時追蹤環境數據成為常態,讓及時研判、系統解決生態問題成為現實。以福建生態環境大數據云平臺為例,從海漂垃圾重點監測、空氣質量精準研判,到指揮中樞部署工作“點對點”、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審批“無紙化”,該平臺更好幫助生態環保工作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事實證明,有了海量數據與強大算力,生態治理不僅有了高效監測、主動預警的“千里眼”“順風耳”,還有了科學分析、有效應對的“智慧腦”“靈巧手”。下一步,豐富生態領域數字應用,加快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就能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智慧治理水平。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有利于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很多數字科技企業制定低碳發展計劃,5G基站單站址能耗比2019年商用初期降低20%以上;節能建筑、節水農業、零碳工廠等數字應用新探索,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據預測,到2030年,各行業受益于數字技術減少的碳排放量將達到121億噸。數字化與綠色化相融合,有助于降低全鏈條能源消耗,推動生產效率和能源效能共同提升、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讓發展質量更高、成色更足。

    綠色發展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變革,還意味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從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看房到實現無紙化簽合同,從使用手機應用程序打卡健身到參與線上二手交易,數字化應用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綠色智慧生活中來。依托數字技術,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家居等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在促進節能、降碳、減污的同時,推動全民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綠色智慧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就有了更加堅實的根基。

    當前,數字化和綠色化不僅是全球發展的重要主題,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孿生體。下一步,不斷夯實生態環境科技基礎,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場景,以數字化引領綠色化發展,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轉型,我們必定能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讓美麗中國不斷展現更加壯麗的新圖景。

    來源:《人民日報》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