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進一步構建“大科學教育”格局
    • 點擊數:169     發布時間:2025-03-21 17:27:05
    • 分享到:
    “老師們需要去直觀感受新興科技在社會中的實際應用,思考我們未來要為社會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在廣東省佛山市同濟小學校長陳建平看來,只有教師具備了更高的科學素養和跨學科教學能力,才能開展好科學教育工作,充分帶動學生發展,引領學生形成科學思維。為此,今年春節前,陳建平組織全校教師來到一家汽車企業參觀,現代化的智能制造生產車間讓不少老師驚嘆不已。

    作為廣東省佛山市同濟小學的語文教師,同時也是一位四年級學生的家長,陳金嬋對新修訂的科普法中涉及科學教育的內容格外關注。這不僅是因為她的孩子和許多學生對科學課程有著濃厚興趣,更因為她已經看到中小學教育正向跨學科教學轉變的趨勢。

    “現在,各科考試都不僅限于本學科的知識。比如語文、數學考試的題目中,經常會涉及一些科學常識。”陳金嬋認為,新修訂的科普法使得科學教育有法可依,也讓社會更加重視科學教育。

    探索試驗初見成效

    科普法第二十條規定,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把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科學教育,提升師生科學文化素質,支持和組織師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老師們需要去直觀感受新興科技在社會中的實際應用,思考我們未來要為社會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在廣東省佛山市同濟小學校長陳建平看來,只有教師具備了更高的科學素養和跨學科教學能力,才能開展好科學教育工作,充分帶動學生發展,引領學生形成科學思維。為此,今年春節前,陳建平組織全校教師來到一家汽車企業參觀,現代化的智能制造生產車間讓不少老師驚嘆不已。

    2024年,教育部確定全國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125個、實驗校994所,輻射帶動科學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目前,許多中小學校已將科學教育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科學課程體系,并持續穩定地組織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比如陳建平所在的佛山市同濟小學,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七屆科技節,還在學校成立了“童童少年科學院”,讓全校學生都有機會在科學實踐中創新創造。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張亞介紹,學校探索在不同年級開設跨學科課程,例如“理科綜合實踐課程”“文科綜合實踐課程”“航天特色課程”等,課程由各學科教師共同研發。這種跨學科教學,也成為一種盤活教學資源的方式。

    “我們學校開設的跨學科課程涉及很多學科知識。比如,在共建綠色校園主題課程中,生物教師負責教學生種植知識,化學教師會科普肥料的制作過程和發酵原理等。”張亞說,這既能補充教師的課時,也能調用更多學校已有的人才資源投入到科學教育中。

    校內資源仍需擴充

    夯實校內人才隊伍和科普資源建設是開展科學教育的基礎,而專任科學教師資源匱乏的問題,在中小學中普遍存在。張亞告訴記者,近年來,其所在的學校一直在擴大專任科學教師人數。但與龐大的學生數量相比,教師數量仍然顯得不足。

    教育部近日公開答復全國人大代表關于科學教育的建議中提到,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現階段我國義務教育科學專任教師缺口仍然較大,兼任教師比例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在張亞看來,新修訂的科普法將科學教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依托科普法,有望進一步構建“大科學教育”格局。尤其是在科普法修訂實施后,《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等文件相繼公布,都體現出國家層面對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中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設也有望得到加強。

    除了擴充科學教師人才隊伍,張亞還提出,學校對科學教育工作的頂層設計應進一步完善,尤其是要思考在工作機制上如何與學校現有的規章制度結合。比如從學校層面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統籌規劃學校的科學教育工作。

    “現在科技的發展速度很快,學校要保障校內科學教育資源設備的不斷更新。例如,加強科技類實驗室改造,在實驗設備、科學教育場景構建方面提供硬件支持,進一步拓展校內課程資源。”張亞說。

    社會協同亟待加強

    開展科學教育,不能僅依靠學校和科學教師的力量。陳建平認為,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協同支持,是科學教育再上新臺階的關鍵。

    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中小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應當利用校內、校外資源,提高科學教育質量,完善科學教育課程和實踐活動。這一條款中特別提到了對校外資源的利用。

    目前,社會力量參與不足成為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突出問題之一。對此,陳建平深有體會。

    除了擔任小學校長,陳建平還參與了佛山市禪城區的研學基地建設工作。她在考察研學基地時,曾到過一家污水處理廠,發現工廠全部在地下運行,這與一些科普書籍中描述的情境大不相同。此外,工廠里還設有很多展館、海綿城市沙盤等優質科普資源。

    “但要組織開展科普活動,或是為不同年齡、不同研究需求的孩子提供研學課程,這些單位就必須開辟新的工作范疇,還要設置專門的工作崗位。因此,讓他們開放科普資源并參與建設研學基地是存在困難的。”陳建平說。

    當前,大部分學校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利用的校外資源,仍以科研院所、專設科普場館等為主。新修訂的科普法提出,鼓勵企業將自身科技資源轉化為科普資源,向公眾開放實驗室、生產線等科研、生產設施。陳建平認為,這或能鼓勵全社會一起行動,通過凝聚科學教育共識,使校方和社會單位的合作溝通更加順暢。

     來源:《科技日報》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