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出口轉內銷 中國市場并非紡織企業避風港
    • 點擊數:600     發布時間:2008-11-04 00:23:52
    • 分享到:
    關鍵詞:

        深受歐美經濟影響的紡織企業,無奈之中將目光轉向了國內市場。

        記者了解到,大量紡織企業轉到內銷市場,將會使我國紡織行業出現至少30%的產能過剩。這還不包括那些涌入中國市場的國外同行。

        而中國市場并非避風港,在這里謀生難度和風險更大。

        外貿慘淡

        “今年訂單已經下降了20%~30%。總體市場形勢比較嚴峻。”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業務經理高宜勇坦言,全球經濟持續動蕩,對公司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最直接的表現是訂單大幅減少。

        剛從歐洲參展回來的蘭州三毛紡織集團董事長阮英說,在占集團紡織品出口份額40%的美國市場,現在只剩下長期合作的老客戶。

        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告訴記者,前9個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為1326億美元。同比增速6.72%,去年同期增速近20%,增速滑落很大。事實上,增長數據與匯率變化有很大關系,如果去掉美元貶值的因素,以人民幣計價,則1~9月,紡織品服裝出口額下跌了2.7%。

        國內反而水土不服

        李先生是一家紗線公司的銷售,這兩天他正忙于和織布廠的采購人員陪吃陪喝,希望對方能夠給自己的公司下訂單。因為其外貿量已經急劇萎縮,急于尋找國內客戶以免工廠關門大吉。

        “形勢逼迫得人要瘋了。”山東岱銀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出口二部朱序剛這樣告訴記者,由于出口整體下降比較大,該公司決定明年將30%的出口量轉內銷。但習慣和外國人打交道的他們,不知道如何打通國內的下游采購商。

        由于國內采購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一些人已不僅是收受禮品,還明碼標價要回扣。“他會拿訂單要挾工廠、拼命打壓工廠的價格,再直接按照每米幾毛到幾塊不等地索取回扣。”華紡股份有限公司進出口公司王志俊如是說。

        據了解,每米紡織品根據質量不同,有幾元的,也有幾十元的。而有時一個采購員可以從一個訂單賺取幾萬元之多。這對成本高漲、利潤微薄的中小紡織企業來說,無疑難以支撐。

        王志俊告訴記者,自己的公司在兩三年前就開始努力開拓內貿市場。但效果不大。“因為內貿市場實在難以開拓。除了采購人員的關卡難過,內貿品種的批量小、交期急,受季節限制,不如外貿好操作。結算方式也是一道門檻。”

        據悉,目前國內紡織行業采購量大宗都在南方。但南方的采購商習慣欠款,而非現款結算。這在經濟形式愈加嚴峻的現在,很有可能某家采購商突然宣布倒閉,其對上游廠商的欠債就沒有辦法付清。“我們寧愿不做這樣的生意,也不能讓企業有資金鏈斷裂的風險。”王志俊如是說。

        王志俊表示,誠信問題使紡織行業越到上游越吃虧。賣棉花的不如賣紗,賣紗的不如賣布,賣布的不如做服裝。“要倒就是從上游開始。”

        日前浙江省公布的《企業信用監管報告》顯示,信用優良的紡織企業僅912戶,占行業企業總數的1.87%,明顯低于平均水平。

        要找業務,還不能找沒譜的業務。國內紡織企業的困境可想而知。

        從7000億到1萬億的代價

        由于外貿市場不好,一些國外的紡織企業也將目光轉向中國市場。競爭將更加慘烈。

        杜邦公司亞太區總裁陳榮二透露,在金融危機洶涌擴散的勢頭下,明年將會有具體拓展市場的動作推出,目前一系列進入中國的計劃正在醞釀中。

        杜邦這樣的公司不在少數。歐美市場失去的訂單,都希望可以從中國等市場拿回來。

        阮英表示,這個問題很現實,盡管中國有超過13億的龐大消費群,但眾多的企業涌入勢必引來慘烈競爭,未來幾年中國紡織行業將難以避免價格戰。

        “現在國內市場的價格戰已經非常明顯了。各方面成本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服裝價格反而在陰跌,表明市場已經供過于求。”汪前進指出。

        目前我國紡織企業出口和進口的金額比重是1:1。初步估算目前服裝內銷市場可達6000億~7000億元人民幣左右,出口也差不多是七八千億。國內企業內銷和部分國外廠家涌入中國,內貿市場的產能將達到10500億元。可以肯定國內市場無法消化激增的產能,供求矛盾將極為突出。

        “這意味著有30%的現有產能將慘遭淘汰。這樣一個產業整合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到時候,我國紡織業將主要依靠內需拉動,而外貿也從單純追求數量變為追求質量。”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如是說。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