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科技和半導體產業發展有兩大趨勢:一是電子產品數字化和個人化的趨勢。自大型計算機發明并廣為學術研究及產業界應用之后,促使半導體產業邁入第一波革命性的發展。近20多年來信息科技的發展更朝向數字化與個人化,在民生用途上由個人計算機演進到移動電話、數字影音產品,大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二是全球化委外代工及信息產業專業分工的趨勢。全球化也影響到所有的科技產品,做任何產品一定要做到世界級,這是對所有業者的挑戰。由于顧客希望買到又便宜又好用的產品,使制造者為滿足顧客需求而必須尋找更低成本的生產技術與材料,因此驅動半導體產業邁入全球化委外代工及信息產業的專業分工。此一趨勢直接帶動亞太地區半導體產業與信息科技的成長。
自上世紀70年代發展至今,半導體芯片不但已成為所有電子產品的關鍵零部件,而且全球半導體產業年產值的成長率與全球國民生產毛額的成長率呈現相同的走勢。在過去36年間,兩者成長率保持密切關聯,由其成長率變化曲線可以看出兩者幾乎完全同步地經歷7次波動曲線,以2001年半導體產業跌至谷底成負30%成長率時,全球GDP也相應地大幅下降為0.7%。
談到半導體趨勢,一定不能不提到“摩爾定律”。一個尺寸相同的芯片上,所容納的晶體管數量,因制程技術的提升,每18個月到兩年晶體管數量會加倍,IC性能也提升1倍?,F以1961年至2006年期間半導體技術的發展為例加以說明,IC電路線寬由25微米減至65納米,晶圓直徑由1英寸增為12英寸,每一芯片上由6個晶體管增為80億個晶體管,DRAM密度增加為4G位,晶體管年銷售量由1000萬個增加到10的18次方至19次方個,但晶體管平均售價卻大幅下降10的9次方倍。
不過,摩爾在2003年的一場演說中,仍談到摩爾定律還能維持10到15年之久。我想,摩爾定律并非一個物理定律,這種現象也并非只存在于半導體業,它說明了半導體對整個科技與市場的影響,透過半導體的技術更新,不斷地增強組件和電路的功能,接著又強化硬件系統如計算機、手機及儲存等功能,然后又帶動軟件和應用的強化,接著又需要更便宜、功能更強的半導體,如此循環下去。
信息科技及半導體產業歷經40年的發展,產生了兩個重要的趨勢:就是產業垂直整合的分工以及外包。其實這兩個趨勢的本質還是有差異的。原來大家什么都做,但并沒有辦法把每一項都做到最好,最后只有外包給最有效率的人去做。產業垂直整合的分工、重組而形成專業的代工,因此帶動IC設計業快速地發展。
分工是產業競爭發展的必然
產業生產體系的專業分工,創新是主要的驅動力。哈佛大學商學院ClaytonM.Christensen教授對于企業的創新做過深入研究,精辟地寫了多本有關創新特性的書。他于2003年9月出版的《創新的解決方案》一書中探討了什么時間會促使分工的發生。當產品的功能還不夠好,也就是還不能完全滿足顧客需求時,企業應將業務資源整合掌握于內部,此時企業自己要做最好的產品,競爭重點在于功能和穩定。當產品功能已經夠好并已經超過市場需求時,分工就會發生,透過規格化外包使產業專業分工,各自專精于自己擅長的領域,此時競爭重點就轉向速度、響應能力以及方便性。
信息科技產業從垂直整合到分工,其實也是順應產業環境的變化。早期IBM做計算機的那個時代,一個公司從儀器|儀表設備、設計、產品設計、操作系統到銷售等等,什么都要做。上世紀80年代以后開始有個人計算機出現,分工就更細了,有些公司只做其中的某幾段。
半導體產業分工的情形也是一樣,上世紀70年代半導體產品是采用垂直整合上、中、下游為一封閉的生產體系,單一公司包辦所有的項目。1980年至2000年半導體產業已分成為專用集成電路制造商以及組裝和測試、晶圓廠、鑄造兩個生產體系,2000年以后除IDM(綜合設備制造商)仍擁有IC設計與晶圓廠外,半導體產業的專業分工愈來愈明顯,由組裝和測試、電子設計自動化/IP、設計服務、晶圓廠和鑄造四個單元所組成之上下游體系,值得注意的是IP也成為營運重點項目。最特別的是臺積電所獨創的晶圓代工,以擁有大規模晶圓生產設備及高良率技術,成功地建立了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也讓自己成為世界最大代工廠。
再看看個人計算機產業的價值鏈,錢到底流向哪里去了?當個人計算機公司希望提供給消費者功能更好、價格更便宜的產品時,就找上了個人計算機的專業制造商,要求降低成本(生產技術或材料)。但對PC制造者來說,它所用的零件,從操作系統、微處理器、動態隨機處理內存、磁盤驅動器等等,都不是自己做的,所以PC制造廠商只好找上游的零件供貨商,提供好一點的操作系統、微處理器,一切還要求物美價廉。在這個過程中,產業價值鏈里原來的價值就會被破壞掉,價值就會移動重新分配到不同的環節。
在操作系統與微處理器這一層,是比較容易做到差異化的。英特爾與微軟用領先技術來做差異化,最后幾乎壟斷了市場。一直以來PC追求好一點的動態隨機處理內存,速度快一點、密度高一點的,但因為DRAM產品本身不容易做出差異化,導致其制造者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能,大部分也只能依賴設備供貨商來提供好一點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