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國家新聞網
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刊登經濟學家、《贏者全得:中國的資源之爭及其對世界的意義》一書作者丹比薩。莫約一篇文章,題為《北京:非洲的福音》。財經國家新聞網將其摘編如下。
2011年6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贊比亞發表演說時警告,一種“新殖民主義”正在威脅非洲大陸。“我們知道,在殖民時代可以很容易進入一個國家,開采那里的自然資源,賄賂一下當地領導人,然后就走。”
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非洲的最大貿易伙伴國。中國對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從2003年的不到1億美元,激增到2011年的120億美元以上。
中國自從2005年開始對非洲大舉投資以來,就一直被看作是貪婪攫取商品、為了獲得這些商品肆無忌憚剝削非洲人的隱秘帝國主義者。難怪美國政府會猛烈抨擊自己的這個新對手——就在中國隊非洲展開大規模投資時,美國卻只能站在一邊,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在非洲的影響力,逐漸消散。
盡管美國如此危言聳聽,但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動機實際上很單純。為了滿足中國人口需要,防止出現危機,中國必須保持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繼續讓數以億計的人口擺脫貧困。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就需要耕地、石油和礦產。在國內有大量一貧如洗的人口時,還要致力于所謂殖民主義野心,那是完全不理智的做法,不符合中國當前的戰略思維。
此外,也沒有證據支持這樣一個說法,即非洲人自己感覺受到了剝削。相反,中國的角色在非洲大陸各地受到廣泛歡迎。2007年,皮尤研究中心對10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展開調查,結果發現,絕大部分非洲人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有利的。
實際上,在所有受訪國家中,當地人對待中國投資的態度,比對美國的投資態度要積極得多。在塞內加爾, 86%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在他們國家的活動,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相比之下,認為美國投資改善其生活的,僅占56%。在肯尼亞,91%的受訪者稱他們認為中國的影響是積極的,而對美國持有同樣觀點的受訪者只占74%。
也有人指責中國公司喜歡把中國員工運到非洲工作,而不雇傭當地人,這種說法在就業數據面前不堪一擊。在一些國家,比如贊比亞,非洲和中國員工的比例最近已經超過13:1。
當然,中國不能侵害工人權力和污染環境。對侵犯人權、破壞環境和腐敗的行為,應有嚴肅和公正的調查。但如果一味對中國指手畫腳,稱中國在非洲總是苛待工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沒有事實依據的。
如果有這種情況,絕大多數的責任也是來自非洲領導人本身。中國在贊比亞擁有的銅礦,出現了一系列勞工和人權事件,但人們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執行社會政策和保護環境,都是當地政府的職責,一旦出現惡性事件,最應當追究的也是當地決策者的責任。
批評中國的人,沒有看到導致很多非洲領導人腐敗、對民眾不負責任的根本原因。幾十年來,很多非洲政府不顧自己在國內的職責,為了獲取大筆捐贈而一味迎合國際捐款者。就連用意良好的救助也削弱了政府的責任。救援割斷了非洲人民與其政府間的關系,因為民眾一般來說,在如何使用救濟款方面沒有任何發言權,而政府經常只滿足捐款者的需求,而不是民眾的需要。
在運行良好的社會,政府從公民那里得到收入(一般以稅收的形式),然后承諾為大眾提供商品和服務,比如教育、國家安全和基礎設施等。
很多非洲政府未能履行責任而能持久不垮臺,靠的是很少有附加條件的外國援助,而不是依靠從自己民眾那里收取稅賦。幸運的是,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對非洲的援助減少,這使得非洲國家有機會糾正結構失敗,從而像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最終讓政府承擔起責任。
近六成非洲人口年齡在24歲以下,外國投資和創造就業是減少貧困和維持社會穩定的唯一力量。中國對資源的追逐,為為非洲帶來了迫切需要的貿易和投資,也為非洲的出口創造了寬廣的市場。這對一塊謀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大陸來說,是莫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