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中聯三一龍虎斗 20年血拼出個世界混凝土機械之都
    • 點擊數:956     發布時間:2012-09-20 08:34:00
    • 分享到:
    在這片中國中部新崛起的現代工業熱土上,誕生了兩個重工裝備制造業的巨子。
    關鍵詞:

        來源: 中證網

        岳麓山下,湘江河畔。

        在這片中國中部新崛起的現代工業熱土上,誕生了兩個重工裝備制造業的巨子。

        一個是“至誠無息,博厚悠遠”的內斂,一個是“品質改變世界”的張揚,兩家具有鮮明個性的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經過二十年崢嶸歲月的淬煉,如今成為業內的佼佼者,并且創造了全球混凝土機械產業的神話。

        1992年,時任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副院長的詹純新,帶領7名科技人員、借款50萬元起家,創辦生產實體——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從混凝土拖泵產品入手,進行“科技產業化”的大膽嘗試,通過實施“核裂變”、“核聚變”發展戰略,發展成為產品鏈覆蓋最廣的工程機械集團,到2011年,集團銷售收入逾800億元,混凝土機械成為其強勢業務。

        1994年,梁穩根帶領幾個合伙人創建了三一重工業有限公司,由原來生產焊接材料的小廠切入工程機械整機制造領域,也是從混凝土拖泵產品開始起步,通過一系列的擴張,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民營工程機械集團,到2011年集團銷售收入也超過了800億元,混凝土機械銷售貢獻率居首。

        2011年,中國混凝土機械以1053億元的市場規模名列工程機械行業之首,約占整個工程機械行業收入的1/5。其中中聯和三一的混凝土機械國內市場份額超過50%,“中國混凝土機械之都”的大號無疑非長沙莫屬。然而,這還不是長沙的終極目標,因為先后的兩筆跨國并購改寫了世界混凝土機械的市場格局。

        2008年9月28日,中聯與國內外戰略投資者攜手,將世界混凝土機械排名第三的意大利CIFA公司收入囊中,開啟了中國工程機械跨國戰略并購的先例;

        2012年4月中旬,三一聯合中信產業投資基金又將曾在世界混凝土機械排名第一的德國普茨邁斯特收入麾下。兩筆并購促使中聯和三一的國際市場份額陡增,自此,長沙的“世界混凝土機械之都”當之無愧了。

        經過二十年的時間,長沙已經成為我國發展勢頭最為迅猛、產銷規模最大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產銷規模約占全行業的1/3,尤以混凝土機械見長,在全球混凝土機械市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長沙從一個工程機械產業的后發力城市,躍居為全國的產業龍頭城市,并進階“世界混凝土機械之都”,圍繞中聯和三一這兩大功勛企業,在這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故事。

        緣于建機院

        說起長沙與工程機械產業的結緣,要從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簡稱建機院)說起。

        建機院的前身是建設部下屬的唯一集建設機械科研開發和行業技術歸口于一體的應用型科研單位,主要從事建筑、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行業重大裝備及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的科研開發工作。1956年5月創建于北京(是中國第一個工程機械類的科研機構),1969年底遷址到湖南常德,1978年底搬遷到長沙的銀盆嶺。

        落子長沙的建機院有過很風光的日子,在全國歸口管理工程起重機、塔式起重機、混凝土機械、路面與壓實機械、樁工機械、環衛機械、及翻斗車、平地機等行業技術,包括標準制定和統型設計等。曾在當地人眼中是“吃皇糧”的科研事業單位,建機院的工作令當地人十分羨慕和向往。然而,好景不長,當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啟動后,長沙建機院同其他很多科研院所一樣,要靠拿到項目才得以生存,靠賣圖紙才能艱難運轉,面臨國家的“斷奶”政策,每年500萬元的收入要養活全院500多人。

        這種舉步維艱的困境,讓建機院的領導班子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不得不開始了以研究所、研究室為承包單位,將科技成果對外有償轉讓來謀生。但這種淺層次的經營模式弊端明顯:各自為政,資源分散,院整體研究實力和集成攻關協作度下降;短期行為明顯,影響科研后勁。而與此同時,那些得到了建機院圖紙轉讓的企業卻迅速崛起。

        原建機院副院長、總工程師、中聯重科監事會主席龍國鍵回憶說:“山東方圓機械廠僅花了不到1萬元的技術轉讓費,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上千萬的‘盤子’,湖南江麓機械廠用不到5萬元引進我們的技術,當年就做到了幾千萬,我們是‘守著金飯碗沒飯吃’。”

        在這種形勢逼迫下,建機院領導認識到,必須深化內部的經營體制改革,把自己推向產業市場,在“科技產業化”上尋找一條出路。建機院讓時任科技副院長的詹純新挑頭,在沒要國家一分錢,僅靠50萬元借款起步的情況下,于1992年9月28日成立了院辦企業——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

        現在來看,這“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不僅演繹成為今天位居全球工程機械50強前列的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為后來呈燎原之勢壯大起來的長沙工程機械產業的火種。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