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本站動態

    資訊頻道

    李德毅院士做客“錢學森國際杰出科學家系列講座”
    • 點擊數:16200     發布時間:2012-10-30 15:01:00
    • 分享到:
    10月25日下午,第三期“錢學森國際杰出科學家系列講座”在自動化所舉行。講座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主辦,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本次講座承辦方邀請了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領域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做題為“不確定性認知理論與模型”的報告。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研究員主持了報告。
    關鍵詞:

        10月25日下午,第三期“錢學森國際杰出科學家系列講座”在自動化所舉行。講座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主辦,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本次講座承辦方邀請了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領域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做題為“不確定性認知理論與模型”的報告。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研究員主持了報告。

        李德毅院士針對“不確定性表示的數學基礎”,“云模型及其數學性質”,“云模型應用”三個方面做了學術性的座談,并在互動環節為在場的老師和同學解答疑問,精彩的論述贏得了陣陣掌聲。

        首先,李院士介紹了他的新著作《不確定性人工智能》,從而引出了自然語言中的不確定性。他介紹說,自然語言中的不確定性,本質上來源于人腦思維的不確定性。這非但沒有妨礙反而更加便利了人們的使用和交流。人腦的思維過程從來不是純數學的、純定量的,這種不確定性使得人們通過語言交互有了更富裕的理解空間和認知能力。上個世紀的確定性人工智能,建立了形形色色的比自然語言更精確、更嚴密的符號語言,與自然語言相比,它們過分地機械化和理想化了,缺少隨機、模糊、混沌、分形以及不確定性。如果能讓計算機不用精確、嚴密的符號語言“計算”,而直接利用自然語言來“思考”,這才是人工智能的方向。這也許就是Zadeh呼吁的“computing with words”的方向。

        李院士在報告中指出,在云模型中,熵代表一個定性概念的可度量粒度,熵越大粒度越大,可以用于粒度計算;同時,熵還表示在論域空間可以被定性概念接受的取值范圍,即模糊度,是定性概念亦此亦彼性的度量。云模型中的超熵是不確定性狀態變化的度量,即熵的熵。云模型既反映代表定性概念值的樣本出現的。隨機性,又反映了隸屬程度的不確定性,揭示了模糊性和隨機性之間的關聯。由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大量的隨機現象都服從正態分布,正態云模型及其普遍適用性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最后,李院士介紹了他的團隊正在研究的無人車,給大家做了精彩的圖片和視頻展示。 

        在互動環節,在場的老師和同學踴躍發言提問,李院士結合自身經歷和感觸,針對所提出的問題發表了獨到的見解。長達兩個半小時的講座掌聲不斷。講座結束后,部分學生意猶未盡,紛紛上前向李院士請教。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