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GE醫療事業部大中華區總裁陳治從GE離職時,已經55歲,他聲稱自己準備“退休”了。但他的老同事們很快發現,離開GE的陳治,正在成為潛在的競爭對手。陳治先是自己創業,成立了世康融公司。今年7月,世康融與TCL集團合資成立TCL醫療集團,醫療正式以子公司的形式存在于集團內部,出任董事長的正是陳治。TCL醫療的主打產品將是大型醫療影像診斷產品。從此,醫療影像器械行業三巨頭GE、飛利浦和西門子(俗稱“GPS”)被定為TCL醫療追趕的對象。
一個陳治并不足懼,但輔佐陳治的是同樣來自GE的胡海(TCL醫療總裁),再加上那個在國際化道路上“死過一回”的李東生,問題就復雜了。要知道,GE、飛利浦和西門子、NEC等巨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均崛起于傳統家電行業。現在走進國美蘇寧的電器賣場,西門子的電冰箱、飛利浦的音響,依然受到部分中國消費者追捧。李東生顯然是想在中國市場復制這一路徑。
這當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八年前,李東生的TCL因兩次著名的海外收購而險些成為中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的“先烈”。這一次,李東生的TCL醫療將與“GPS”在中國本土對陣,他的新冒險究竟意欲何為?
從零開始
作為國內最大的消費電子集團之一,2011年TCL集團銷售額近600億元,但是仍無法擺脫利潤微薄的困境。當宏觀經濟形勢整體處于下滑曲線時,家電制造業亦不能獨善其身,其全行業的微利狀況截至目前并未有明顯改善。以國內家電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的2012年上半年數據為例,幾家主要電子制造企業的凈利潤率分別是:TCL0.95,長虹0.63,廈華0.65,康佳0.16。這其中,TCL上半年銷售額357億元,凈利潤才區區2.8億元。
這種困境的出現帶有一定的必然性,消費電子的特點是規模大,受上下游影響大,原材料價格的波動、消費者對價格的波動需求都會影響利潤變化。
與之相反,高科技的大型醫療設備因其有較高的技術附加值,可以獲得高毛利。這使得銅、鐵、稀土等價格波動反映到大型影像器械上已是微乎其微。因此,增加一部分利潤更高、業務穩定性更強、受原材料和市場波動更小的產品,成為TCL集團整個布局的考慮。
在所有可能進入的“藍海”中,醫療行業一直是李東生的關注重點,他很多年前就開始關注醫療,“醫療電子領域高速增長且投資回報率較高,而且醫療電子領域與TCL多媒體產業具有一定的關聯性。TCL可依托其顯示技術方面的強大優勢進入醫療電子產業,并將現有資源進一步擴大,把醫療電子產業打造成TCL新的業務增長點。”在談到進入醫療的思路時,李東生曾經對媒體表示。
2009年,李東生真的出手了。TCL出資5231萬元,收購北京國藥恒瑞美聯公司(以下簡稱“恒瑞美聯”),占股51.8%。在這個當口,李東生找到了郁郁不得志的胡海,他需要一位有跨國公司管理經驗的人來操盤。
彼時,李東生給胡海下了幾個任務:調整戰略、調整理念、調整文化、調整人事。僅以人事為例,胡海接盤時,恒瑞美聯的80名員工,在三年過后僅留下了20名,而整個TCL醫療板塊已經發展到160名員工,可謂一次“大換血”。此外,過去兩年多時間,胡海帶領的團隊一共推出了5款產品,這讓很多業內人士感到驚詫。
但是,在一家沒有醫療行業背景的公司從零開始,胡海有時也感覺到很吃力,“原先是一個私人創立的公司,后來又引入了風投,然后由于經營的問題,又引入了國藥,成了私營和國營的混合體,理念和戰略方向已經有點亂了。”
在GE時,陳治是胡海的上級,兩人配合有十年之久,離開GE后也經常聯系。彼時陳治也在創業,倆人都很懷念過去并肩戰斗的感覺,陳治有意邀請胡海加盟,但聽說胡海正在做的事后,陳治說:“你不來,我可以去。”
在胡的穿針引線下,李東生和陳治見過4次面,第一次在深圳總部。陳治有備而來。彼時,他已經與一家PE―浩然資本達成默契,成立了世康融醫療投資平臺。浩然資本合伙人王泓清為陳治老友,在陳治創業后,這家基金開始從資金層面來幫助他實現產業構建的夢想。短短兩年時間,他們看了100多個項目,從中去篩選具有市場潛力和提升能力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