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工程院院士樊明武:科普欠缺致公眾“談核色變”
    • 點擊數:404     發布時間:2013-01-31 17:51:00
    • 分享到:
    關鍵詞:

       來源:中國科學報 

       “其實,目前的核電技術是相對安全的。公眾之所以會‘談核色變’,是因為對核能和核電站的了解還不夠,導致很多錯誤的觀點以訛傳訛。”針對當前一些公眾對核電技術的恐慌,中國工程院院士、回旋加速器專家樊明武日前在參加浙江省科協舉辦的“科學會客廳”欄目時如是說。

       不久前,一項關于在內地建設核電站的網絡調查顯示,反對將核電站建在自家門口的人比較多。對此,樊明武表示,其實,在他接觸的民眾里,很多都支持建設核電站,也不排斥把核電站建在自己的家鄉。

       “一個原因是核電站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一臺機組每小時可以產生30萬~40萬元的效益。而一個核電站至少有6~7臺機組,一年有兩百億元左右的效益,對于地方經濟發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樊明武解釋說,核電還是一種清潔能源,發展核電沒有一氧化碳的排放,環境污染小。

       公眾普遍認為,火力發電是安全的。不過,樊明武認為,為了這種安全,每年都會有很多礦工在礦難中死去。與此相反,在核電站發展歷史上,總共出現過三次大事故。“美國三里島核事故沒有死人,因為它有壓力殼;切爾諾貝利事故中,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本身電站設計就不合理;福島核泄漏也只有幾個人死亡。”

       樊明武表示,我們不會因為飛機可能掉下來就不坐飛機,汽車出事故就不開汽車。因此,公眾會“談核色變”,完全是因為對核能源不了解。

       他介紹說,在核電廠中,燃料棒由鋯材密封,外部有壓力殼,最外層有很厚的水泥建成的廠房,所以廠區的輻射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同時,切爾諾貝利、福島等核電站事故的發生,使人們不斷從中總結教訓,改進設計。例如,鑒于福島事故中出現的防波堤不夠高、應急反應機淹沒等問題,其他核電站已經通過加高防波堤、挪移應急反應機位置等措施,來不斷提高安全性。

       對于德國人不同意發展核電的說法,樊明武認為,其實德國有很大一部分電量來自法國,法國70%~80%的電量則來自核電,而且很多核電站就建在德法邊境上。因此,德國根本就離不開核電。

       “我們每年燒掉的煤有20億噸,而這些資源是有限的,即使是風能、太陽能也很難滿足我們的需求。”樊明武表示,只有大力發展核能,才能更好地滿足現代人的能源需求,而當前就是天賜良機。

      不過,樊明武也認為,雖然核能源的潛力巨大,但還是要特別重視核電的安全問題,不能發展得太快,要穩步有序,保證質量。(記者 彭科峰)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