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3D打印,改良還是革命?
    • 點擊數:995     發布時間:2013-10-21 17:11:00
    • 分享到:
    關鍵詞:

       來源:科技日報

       夢然絲語

      21世紀是塊空白畫布,頭十幾年來有多少支筆躍躍欲試,3D打印在其中格外搶風頭。

      3D打印機原本是相對粗陋的制造機器,一開始人們多用它來制作一次性原型。不過隨著技術進步,成品制作也增多了,除了手機鏈,還有醫療用器官、整支武器、F-18戰機部件這類高端貨。

      至于這個時髦的技術能走多遠?《經濟學人》雜志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重塑一下3D打印的高度。譬如:這一技術革命性的生產過程正在迅速融入主流制造業,沖擊其行業規則。通用全球研發中心也大有誓化理想為現實的氣魄:“有一天,我們將用它生產發動機。”

      這項技術很親民,形成了它的文化優勢。一直以來,工廠制造是殘忍的,生產線是抹煞個性的,經濟規律是無情的——不好深說誰植入我們的這些想法,但被原始粗暴的齒輪嚇著了的有點陰性化的新生代們,普遍覺得3D打印模式充滿藝術感且帶有人情味兒。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對3D打印奉若上賓。郭臺銘,全球最大電子產品合同商富士康的老板,他堅信是3D打印在真正的成品制造業沒有任何商業價值,都是“噱頭”——如果證明是錯的,他名字從此倒著寫。

      他當然會怒了。坊間“3D打印對戰中國制造”的口水戰中,富士康作為一個可能會被3D打印揍趴下的角色每次都要出鏡。媒體(主要是外媒)用一種客觀與醋意之間拿捏得很不容易的腔調指出:隨著3D打印使相關雇傭工人數大幅度減少,像富士康這樣的企業必然會成為明日黃花。

      但郭臺銘起碼有一點是對的:增材制造(AM,Additive manufacturing)本身還取代不了大規模制造。

      增材制造,采用的是材料逐漸疊加的方式來制造實體零部件,很少或幾乎沒有材料浪費。相對的,傳統方法則是抱來一大塊原料再去除、切削、加工,好像做雕塑一般——而這也3D制造與是常見的計算機數控(CNC)加工制造的顯著區別。前者摒棄了一般熟練工匠才能駕馭的工具,刀夾鉗這些,基本上就是“零技能”配合“自由制造”,在該技術逐漸上了軌道后人們發現:越是結構復雜的產品,其速度優勢就越明顯。

      可它對塑料的熱衷以及對其他材質的抗拒,讓3D打印產品的強度受到影響;在逐層鋪就的制作過程中,也不是有了模子按一個鍵就能解決的,需依據預設結構做參數調整;完成后還要對物體清潔并做表面處理。

      該技術顯然比較適合小規模生產,抑或是大量成品零件的分批量定制,舉例來說,像是上百萬個牙冠、助聽器的零件,就比較適合被3D打印機逐個生產出來。

      就最終產品而言,它的規模效應并不顯著。接著說富士康,單靠3D打印還不能讓郭臺銘的流水線退休,由3D打印制造的部件,無論光潔度還是耐久性方面,依舊達不到諸如蘋果之類供貨廠商的要求。3D打印即使大規模興起,最多讓他的流水線換了幾道工序而已,這也就難怪他說的話那么不給自己留后路了。

      由此可見,說3D打印能徹底顛覆傳統制造業終歸底氣不足。在未來圖景中,最大的可能就是這二者將混合存在。

      對于3D打印的待解難題,有技術老大們愿意挑戰。在美國宇航局、歐洲空間局的深空項目中,3D打印正在嘗試做出更廣泛的材料選擇。而私人打印武器出現之后已經說得太多的技術雙面性問題,不得不說,只是把3D打印炒得更火。畢竟能大張旗鼓被稱為雙刃劍也是種本事,像人造胚胎,或是核武器。而3D打印它表面上是個小制造作坊,但卻先天具備了改良制造業的基因。

      于是,我們剝開了這項技術夢幻般的外衣,看到的是制造業正在智能化的內核。一個嶄新的生產模式究竟能帶來什么,或許不僅是制造業本身的事,畢竟我們的生存狀態也多半拜技術所賜。(記者 張夢然)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