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機械工業連續下滑后回暖 “稀缺性效益”成良方
    • 點擊數:1056     發布時間:2014-06-03 09:59:00
    • 分享到:
    關鍵詞:

    來源:經濟日報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信息發布會暨十年發展回顧”大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表示,2013 年,機械工業止住了此前連續兩年的劇烈下滑,實現了中速增長。在向“制造強國”的邁進過程中,發展動力已逐漸由靠產品產量增長支撐向必須依靠產品升級和創 新服務驅動轉變。會上同時排定了新一屆“機械工業百強”及“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座次。

        “舉例來說,近10年(2004年至2013年)是我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10年,產量從2004年的507萬輛,提高到2013年的 2212萬輛,年均增長17.8%;連續4年刷新全球汽車生產新紀錄,我國汽車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 揚向記者介紹說。

        王瑞祥表示,我國機械、汽車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攻堅階段,從今年1至4月經濟運行的數據看,開局還算良好。“今年1至4月累計,汽車產銷 量同比分別增長8.99%和9.07%。”董揚預計,今年全年汽車銷量達到2400萬輛,同比增長8%至10%,繼續保持平穩增長。

        然而,回升的市場并不能使業內人士解除擔憂。今年已進入完成“十二五”規劃倒計時,機械行業提出的穩增長、攻高端、夯基礎、強管理、提質增 效升級的任務目標,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王瑞祥認為,解決機械、汽車大而不強的癥結,實現強國目標,根本的出路在創新,關鍵要靠科技的力量。

        此外,重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有利于激發內在發展活力的環境和企業文化,也是王瑞祥提及的發展方向之一。“有了這一條,管理、創新、整合社會資源等,才更有可能做到位。”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也提出,我國機械產業要想擺脫困境,機械企業必須盡快摒棄單純靠外延擴張和降價去爭奪“規模效益”的競 爭模式;千方百計地在產品、服務、商務模式上不斷創新、創優,通過為用戶提供同行所難以企及的高品質服務,獲取與簡單的“規模效益”大異其趣的“稀缺性效 益”。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