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重啟在即 中國核電戰略劍指何方?
    • 點擊數:618     發布時間:2015-01-28 13:51:00
    • 分享到:
    關鍵詞:

    來源:中國工業報 

        臨近新春,隆冬將逝。如同這個時節的交替,中國核電行業在經歷近四年的嚴寒之后,似乎也正在一步步接近久違的春天。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2015年工作部署,其中令行業側目的是首次明確提出,將適時啟動核電項目建設。國家能源局表示,在經過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和充分聽取專家意見之后,目前已經形成今年啟動核電重點項目建設的意見,并已上報國務院批準同意。

        聚焦重啟 華龍一號浮出水面

        關于核電的重啟,去年更早一些時候,國家發改委也曾經對此有過明確表示,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對核電發展提出的最新要求,即采用國際最高的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啟動沿海地區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經過近年來的不斷排查和完善,當前中國核電的發展被總體評估為健康、安全,我國核電建設重啟已經具備條件。

        2014年11月,國家能源局對福建省發改委、中核集團的請示報告發出復函,稱為推進福清5、6號機組前期工作順利開展,盡快驗證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同意該工程采用融合后的華龍一號技術方案,建設國內示范工程。核電領域資深專家向記者表示,鑒于華龍一號的特殊性,預計最快可能在今年5、6月開工。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把重啟項目聚焦到華龍一號身上,盡管此前猜測重啟首堆很可能是外交層面的決定因素更多一些。現在看來,核電的未來并非是重啟那么簡單,左右核電發展的因素很多,包括核電在內的中國產業發展思維已經發生改變,那么究竟中國核電路向何方,仍是各界關注問題之一。

        戰略布局 國內還是國際

        核電發展對于我國整個核工業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起步至今已有30余年,無論是設計,還是在制造、建設、運營維護等方面,中國核電均已積累了相當實力。

        據權威部門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每年國內核電設備制造能力在8臺套左右。作為產業龍頭,核電產業可帶動上游、下游相關的裝備制造業等各個方面的同步升級發展。

        但很顯然,中國的產能以及制造優勢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國際核電市場上,近年來俄羅斯的一枝獨秀以及韓國的崛起,令中國核電界壓力倍增。

        與國外的核電產業相比,盡管中國核電起步較晚,但幾十年來積累的技術創新以及自主知識產權,足以支撐中國核電產業在國際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在建規模以及潛在市場規模最大的核電發展國家,中國核電品牌如果不能走出國門,則意味著更多的相關國產電力設備以及技術標準或將止步于國門之內,缺少參與國際的機會,這也是行業頗為擔憂的事情。

        中國核電,其發展早期還只是國家戰略安全重要組成的一部分。而近年來,隨著中國核安全觀的提出,中國核能的安全開發與利用的理念不斷拓展,從減少大氣污染到調整能源產業結構,角度在不斷更新、不斷有所側重,更近的一步則是核電的“走出去”。

        對于核電,當前社會上熱議的國家層面的“推銷”行為,實際上已經將核電發展帶到了另一個層次。在過去若干年里,核電始終是中國在國家策略上一個重要籌碼。中國是核電技術的應用國,引進了多國技術及設備,在當時看來不僅僅是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多個戰略交集后的必然選擇。

        而現在,中國已經建立十分完善的核工業體系,核電產業也初具規模。那么,在全世界核電市場全面回暖之際,如何把國內核電的產業優勢轉換為品牌優勢和經濟效益,應該是中國高層決策者考慮的重心。中國核電產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以我為主的新時期。雖然它仍將是國家策略中的一個重要籌碼,但現在它不再強調引進,而是要求更多地輸出。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當前核電的發展正在由二代向三代轉變,在這方面中國并沒有放慢步伐。中國在二代加以及三代,甚至是第四代核電技術方面具有較強的基礎和技術儲備。根據國家層面的要求,今后中國核電建設將以三代核電起步。為此,中國下一步需要做的是進一步擴大三代核電的建設速度和規模。

        在戰略布局上,中國目前在建和已經投運的機組仍然以二代加為主,但如果從未來中國核電戰略的新高度考量,那么二代加或者說是二代改進型并不符合走出國門的國際化要求。

        可以肯定的說,未來中國三代核電一定會占據裝機主要份額。無論是從核安全以及走向國際的要求角度來看,核電的戰略布局將會呈現三代核電“以出口帶動整體水平提升,以國內規模建設保證出口質量”的總體態勢。

        技術路線 華龍還是CAP1400

        目前在中國,能夠稱得上嚴格意義上的“三代核電”的有兩個代表。一個是由中國兩大核電企業——中核集團和中廣核聯合研制的華龍一號。

        華龍一號的技術融合了“能動與非能動”三代核電的先進設計理念,主要技術指標和安全指標滿足我國和全球最新安全要求。更為關鍵的是,它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具備參與國際競標條件。

        另一個三代核電技術代表就是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引進的AP1000技術,以及由AP1000技術延伸過來,我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CAP1400。

        AP1000技術從決定引進伊始一直到今天,社會給予的關注度從未降低。這其中褒貶不一,爭執不斷。多方的信息表明,原本計劃在2013年年底就該完工的AP1000的首堆工程,可能要拖期三年,到2016年年底甚至更晚才能建成,這更加重了此項目經濟性、可靠性的質疑和擔憂。

        把美國西屋公司AP1000技術的一張圖紙,實實在在轉變為一座世界上首臺第三代核電站,其中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已經絕非金錢可以衡量。記者曾了解到,僅僅因為外方一個小的修改,就需要把已經澆灌的混凝土工程重新來過,工程建設參與人員不禁感慨萬千。

        不能否認,作為中國首個非能動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確實把中國的核電技術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最初中國是希望,通過AP1000本土化的改造,能讓中國如同世界其他核電出口大國一樣,在滿足國內核電自主建設發展的同時,實施核電成套技術“走出去”的戰略,贏得世界核電訂單。

        現在看來問題似乎越來越復雜。工程拖期、工程造價升高還不算最為重要的事情,而有關知識產權的糾纏才是更令人頭疼的問題。

        在與西屋公司“凈”功率與“毛”功率的爭論之后,國核技為了擺脫西屋公司有關知識產權的紛爭,無奈將CAP1400的額定功率增至1500MW。CAP1400是國核技通過對AP1000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并沿襲AP1000全非能動安全設計理念設計的新機型。國核技的這一突破,此后也曾讓西屋公司頗為緊張了一段時間。

        盡管這個功率大大突破了西屋公司對采用堆芯熔融物堆內滯留(IVR)非能動技術規定的功率上限,也可以說是中國擁有了第三代核電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但由此帶來的問題仍有不少。

        根據法國核電研究機構的實驗結果,當功率超過125萬千瓦,壓力容器對于金屬熔液的保護作用就會大大降低,熔堆危險也會大大增加。這或許也是西屋公司為什么會把知識產權的紅線定在135萬千瓦的原因之一。

        經歷了諸多問題和實際困難之后,AP1000以及CAP1400從最初的壓倒性姿態,現在已經變得平和了許多,這也為另一支本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騰出了許多發展空間。

        華龍一號與CAP1400分屬漸進型和革新型三代壓水堆機型,不同的系統設計和大型設備制造,對機組的成本投資和運維費用等有不同的影響,但均屬于自主化三代機型,長遠來看不同的機組功率可以滿足國內外不同核電業主的需求。

        眼下,兩者最大的共同點是都需要通過首堆工程的驗證示范,實現向成熟機型的過渡。這是中國自主化三代機型走出國門前一場至關重要的比拼。相比而言,未來CAP1400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可能要比華龍一號大得多,但輸贏并不重要,結果只會對中國核電發展更有利。

        產業發展 大一統還是各自為政

        中國高鐵南北車的合并,對于整個產業界的影響,不亞于一次地震。重組的因素有很多,但導火索似乎還是由海外競標過程中的自相傾軋引燃。中國核電若想成功“走出去”,同時避免內耗和惡性競爭,南北車的合并為行業發展給出了足夠的警醒和提示。

        如果是市場行為就會有分散風險的要求,那么中國的核電技術也不能裝在一個籃子里。中國百萬千瓦機組的核電技術不應只有AP1000或CAP1400,因為要避免“共模”效應。當初AP1000引進之時,是否應以AP1000三代核電技術替代所有核電技術的聲音此起彼伏。對于壓水堆的總技術路線,核電界沒有太大分歧,關鍵是在于是否應該形成以AP1000為主的核電建設規劃。

        有業內人士曾指出,三代核電是未來的主流方向,但決不能拋棄中國的自主化發展技術,況且在AP1000并未獲得成功運行經驗的前提下,一旦規模化后出現事故,其結果難以想像。

        但也有業內專家認為,中國的每個核電站都不一樣,發展下去難以形成合力。而統一技術的好處則在于,制造企業可以根據統一技術要求進行生產制造,這樣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也有助于中國企業在國際核電大單爭奪戰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當前核電界還有一種主流觀點,強調要形成一個核電整體,就像南北車的合并,徹底解決所有的紛爭。但在這種思路下,行政上可以實現,但實際上還是不能很好地解決核電業界最為重要的問題,即核電的堆型選擇問題。

        目前,世界上俄羅斯有VVER,法國有EPR,這些也是壓水堆技術,且EPR也屬于三代核電范疇,加上加拿大的重水堆,還有美國的AP1000,這些似乎很容易辨析,因為品牌單一。對于中國而言,是要形成一個品牌,還是要一個“中國制造”,是急需政策決策者權衡的問題。

        實際上,無論是哪種先進的核電技術,這些技術的一些本質和核心是共享、交融的,某種程度上還可以相互促進、相互提高。所以對于中國而言,形成統一的品牌,不是最為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中國的技術應該是最為可靠、先進、安全的,要在世界面前形成一個核電“中國制造”的大品牌。如果國內多種核電技術齊頭發展,對我國下一步發展來說將會打下更為扎實的基礎。

        不管是成立國家資本投資公司,還是強強聯合,抑或是企業繼續獨立發展,哪種模式最適合核工業發展暫時還沒有最終的結論。但有一點決不能忽視,那就是國家意志,建設核電強國以及實施“走出去”戰略都要以此為基準。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