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達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由“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俞德超博士于2011年8月在蘇州創立,主要致力于開發治療危及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各種疑難疾病的抗體新藥,包括腫瘤、眼疾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俞德超博士告訴記者,2015年3月、10月,信達先后兩次與美國禮來制藥達成產品開發戰略合作,獲得首付及潛在里程碑付款33億美元。目前信達已建成了大規模的產業化基地,包括2條1000L、6條12000L產業化生產線。年設計產蛋白藥600公斤,年產值150億元。
“沒有研發的制造業,就會像水中的浮萍隨波逐流。”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說,江蘇“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建設“一中心”“一基地”的目標,重點要抓研發的制造,要把根扎在研發上,這個根扎得越深,枝葉越茂盛。“十二五”期間,江蘇積極致力于企業研發機構的建立,目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已發展到1萬多家,88%的大中型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研發機構。根據江蘇“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江蘇創新指標將達到創新型國家中等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將由2015年的60%提升至65%,培育形成納米科技、石墨烯等10個全球有影響、附加值高的產業創新集群。
推進供給側改革,江蘇通過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江蘇既注重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又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江蘇恒立成立于1990年,先后投資建立恒立油缸、恒立鑄造、恒立液壓三大基地。經過25年的發展,恒立油缸成為國內最早實現規模化生產挖掘機專用油缸的自主品牌企業,是全球最大的高壓油缸生產基地,具備年產45萬只挖掘油缸、15萬只特種油缸的能力,市場占有率達48%以上。
恒立跨越式發展與其不斷的轉型升級密不可分。恒立董事長汪立平說,“傳統產業也有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中高端環節,不論是新產業還是老行業,關鍵是抓住推動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這個核心”。2005年,恒立就開始全面淘汰市場競爭激烈的30兆帕以下的中低壓油缸的落后產能;2010年,又通過自主研發和產品創新,全面掌握了30兆帕以上的高壓油缸核心制造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2012年,企業開始布局盾構機液壓系統,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發展使恒立成為全球最大盾構機高壓油缸供應商,占國內盾構機市場80%配套份額,在出口方面,保持了30%的增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供給能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在常州武進區綠博園,一座完全按照零碳排放的標準建成的全木結構兩層小樓,廣泛采用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雨水收集、建筑智能化等技術,平均造價每平方米為5000元左右。江蘇省住建廳廳長周嵐說,這標志著延續幾千年的秦磚漢瓦正在發生革命,建筑業正在變綠變輕。“我們希望把它培養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常州武進區委書記周斌告訴記者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找準地方實際。住房能耗占全社會能源消耗總量的40%左右,綠色建筑有大市場。從需求側來看,綠色建筑既能帶來更加舒適的環境,還能減少能源消耗”。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