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國煉油工業將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多萬噸,同時淘汰低效煉油能力約2000萬噸。
這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6日在其網站上公布的《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的內容。該規劃于1月獲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
規劃說,屆時,我國將形成20多個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千萬噸級原油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占全國總能力的65%;企業平均加工規模達到570萬噸,整體水平有較大提升。煉油工業基本滿足國內成品油市場需求,但需進口部分化工輕油以滿足下游石化工業的需要。
據介紹,國家將統籌區域間能力增量平衡,逐步改善煉油工業布局。原油加工能力過剩、成品油大量外運的區域,原則上不擴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成品油缺口大的地區,以改擴建現有企業使其達到經濟規模為主;并根據全國成品油平衡,區域油品需求增長和交通運輸條件等情況,適當考慮新布點。在廣西沿海擇點建設海上進口原油加工基地,在四川適時建設陸上原油加工基地,逐步改善煉油工業布局。“十一五”期間建成青島大煉油等八個千萬噸級原油加工基地。
同時,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球原料供應體系,實施原油進口來源多地區、進口方式多元化、運輸方式多樣化戰略。鼓勵采取兼并收購、合作開發和國內外合資建設煉油廠等營銷方式。擴大進口原油接卸和儲運能力,完善原油、成品油輸送管網。
為適應進口原油不斷增加的要求,我國將重點建設跨國原油輸送管線,以及國內原油輸送管線。加快建設沿海25萬-30萬噸級深水碼頭。完善大西南成品油調運管線,加快建設新疆成品油出疆管線、東北成品油入關管線、華東通往華中的成品油調運管線等工程。
在中外合作方面,中外合資煉油項目,外方必須擁有先進技術或原料供應能力,中方股東對合資項目相對控股。
規劃說,到2020年,除繼續進口原油滿足國內需要外,還需直接進口一定數量的化工輕油和部分成品油作為市場補充,石油進口實現多元化。同時,推廣天然氣替代柴油作為調峰電站能源,以及燃氣汽車和醇類燃料,使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逐步實現多元化。
信息來源:石油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