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走出去”三原則
對于目前正在或者準備“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一定要從三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
做好籌劃,有的放矢,有備而去。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我國經濟發展、企業發展需要出發,以比較優勢為依托,優選條件相對有利的國家和地區。有一個基本點:必須從企業長期發展出發,科學制定全球戰略,分步實施,這是企業“走出去”國際化經營的核心。
創新方式,多方合作,減小阻力。根據國際規則和實際情況,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如在境外投資時,盡管我們始終堅定不移地為國有企業爭取平等地位,但在一段時期內誤解和歧視還會存在。為此,企業可視情況尋求多方合作,包括與其他國家企業、西方跨國公司聯手開拓第三國。
練好內功,打好基礎。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企業自身機制,練好“內功”是搞好跨國經營的基礎。“提高國際競爭力”,根本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自身的優勢,這可以包括市場優勢、規模經濟優勢、生產能力優勢、技術結構優勢、人力資源優勢,在自主知識產權(IPR)、品牌、國際經營網絡、國際化經營人才、本地化等幾個方面則是要花大力氣的。在此基礎上把握“先易后難”、“知己知彼”、“趨利避害”、“防范風險”、“守法經營”、“社會責任”、“文化風俗”等幾方面。
《瞭望》文章:武鋼海外資源戰略紀實
通過“走出去”,武鋼目前已鎖定海外鐵礦石權益資源量近100億噸,到“十二五”末,實現鐵礦石的自給自足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調研中了解到,在國內許多鋼企為鐵礦石漲價發愁時,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已悄然用上投資海外贏得的便宜礦石,今年預計達600萬噸,占年礦石需求量的25%。三至五年后,武鋼礦石可全部自給,徹底擺脫被世界三大礦業公司“卡脖子”的狀況。通過“走出去”實施海外資源戰略,武鋼的目標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礦石的自給自足。
“逼出來”的海外戰略
武鋼的做法是“逼出來”的,這與其在鐵礦石資源“食物鏈”中的尷尬境地有關。武鋼不像寶鋼“兩頭在外”,也不如鞍鋼80%的礦石能夠自給。武鋼的“糧倉”——鄂東鐵礦石開采已有一百多年,資源趨于枯竭。漫長的開采史消耗了大量資源。武鋼每年自產自給率由最初的100%降至現在的不足15%,僅剩的不足3億噸的資源量都深埋在500多米以下,開采成本越來越高。
然而,經過50年的發展,武鋼的產能增長了7倍。到2009年,集團的產能已達到4000萬噸,粗鋼產量居世界第四,成長為世界500強企業。產能的急劇放大導致鐵礦石缺口隨之加劇,每年需從國外進口鐵礦石2500萬噸。“十二五”期間武鋼將形成6000萬噸以上的產能,鐵礦石年需要量達9000萬噸以上。鐵礦石資源短缺已經成為武鋼目前以及未來發展的“短板”。
近年來,我國進口鐵礦石量增價漲。2002年進口鐵礦石首次突破1億噸,之后每年增長,2009年進口已超過6億噸。海外鐵礦石企業數度抬價,從2004年到2008年,國際鐵礦石價格翻了2.56倍,此后上漲趨勢一直持續。
2009年初,國外供應商單方面強行取消已簽訂的長期供應協議,進口鐵礦石價格再度飆升。同時武鋼地處內陸腹地,運費要比國內其他鋼鐵企業每噸高出150元左右,企業成本居高不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
中國、日本、韓國都屬缺少礦產資源國家。日本的新日鐵早就通過股權的方式,掌握了海外上游礦產資源。近年來,我國每年進口鐵礦石占全世界總需求的60%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國和鋼材生產國,而我國企業在海外的鐵礦石權益量僅有4000萬噸,不足進口量的10%。鋼鐵強國日本的境外權益鐵礦石占進口的比例則在60%以上。
武鋼總經理鄧崎琳告訴本刊記者,武鋼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按中央要求的加快“走出去”戰略,加快建立海外資源保障基地,擺脫被人“緊卡脖子”的窘境。
“走出去”收益與風險并存
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后商機的出現,武鋼“走出去”步伐迅速加快。目前,武鋼開展合資合作的海外項目已達37個,包括15個鐵礦項目、12個海外貿易和深加工項目、9個煤礦項目和1個鋼鐵生產項目。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武鋼國際資源公司副總經理謝海平說,到目前為止,武鋼通過參股、控股、項目合作等方式,已鎖定海外鐵礦石權益資源量近100億噸,每年可獲得相當可觀的權益鐵礦產品。到“十二五”末,武鋼在海外開發的礦石可以滿足85%的需要,加上自有礦石部分,礦石可以自給自足。
“抄底”世界金融危機為武鋼贏得了可觀收益,節約了大筆資金。比如收購南澳CXM公司增發的15%股權,武鋼只花費原報價的一折,僅975萬澳元。當前武鋼在海外公司的股份增值達80%,獲得了數億美元的賬面浮贏。武鋼海外權益礦離岸價格每噸50美元以內,而現貨交易價達到120美元,礦石生產成本節約一半以上。
事實上,鐵礦石投資要充分考慮鐵資源儲量、礦石品位,還要考慮物流、鐵路、港口、水電等基礎設施,海外投資存在的風險大。海外投資每一個項目環節眾多,非常復雜。從信息收集、篩選到技術交流,從現場考察到財務、法律、技術調查,從商務談判到簽訂框架協議,從正式簽約到雙方政府批準直至項目交割生效,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存在風險。要在博弈中勝出,不但要做到對每一個項目每一個細節了了于心,知彼知己,還要研究合作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甚至文化習俗。否則稍有差池,就會前功盡棄。
對此,武鋼總經理助理趙小明介紹說,武鋼資源對外依存度高,因此危機意識強,公司一旦瞄準了機會,海外動作就十分迅速。另外,武鋼在國外開礦辦廠有自己的優勢,8000人的礦業公司隊伍有豐富的礦業開采、管理經驗,現在從國內辦礦到國外開礦,工作對接也很快。
截至目前,武鋼的海外投資沒有一筆發生重大風險和實際損失。這與武鋼首選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等政治穩定的富礦國家有關,也與武鋼穩扎穩打、措施得力、海外投資人員積極主動責任心強密切相關。
鄧崎琳說,武鋼是中國重要的板材生產基地,擁有大批核心技術和優秀人才,產能規模居世界第七位。先進的鋼鐵生產技術和礦石精選技術,世界一流的礦山建設隊伍,礦山勘察開發的技術優勢和經驗,是武鋼決勝海外的“本錢”。
競爭力向上游供應鏈延伸
海外投資戰略使武鋼進可攻退可守,成功修復了其脆弱的上游供應鏈。趙小明說,武鋼擁有海外礦石資源基地,主要是控制上游礦石資源保障企業供應。這在當前資源緊張、礦價暴漲的前提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另外,在鋼鐵企業上游供應的又一命脈——焦煤方面,武鋼也在積極尋找海外項目。據悉,武鋼旗下武鋼國際資源開發投資公司已與澳大利亞礦業公司RML簽訂了莫桑比克煤炭項目諒解備忘錄,武鋼將分三個階段總共支付8億美元,購買RML擁有的莫桑比克贊比西煤礦項目40%股權,同時將認購RML8%的股權。
鄧崎琳的目標是,武鋼將通過收購、兼并、重組、參股現有礦山等方式,建立一批境內外鐵、煤礦產資源供應基地,逐步開發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到2015年,公司獲得權益鐵礦石資源量達到100億噸,超過9000萬噸/年的供礦能力;獲得權益煉焦煤資源量10億噸以上,形成3000萬噸/年的供煤能力,不僅為武鋼提供長期、穩定、安全的資源保障,而且滿足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需求。這意味著,武鋼在一定條件下,將從資源買家變為賣家。
除成功向鋼鐵產業上游發展外,鋼鐵的下游產業如國際貿易、物流運輸及其他相關產業因海外資源戰略的實施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武鋼已分別在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德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印度、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設立12家海外子公司及辦事處。
借助這些海外機構,武鋼成功地將貿易觸角伸向了剪切配送、礦產品貿易、海運運輸等。特別是2007年武鋼第一家專業化航運公司武鋼(香港)航運在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成立后,航運業務已成為武鋼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廢鋼、熱壓鐵塊海外資源開發也在去年實現了零的突破。
為利于進口礦石的輸導,武鋼還和寧波港、浙江和潤集團三方合資成立了浙江舟山武港碼頭有限公司,在舟山興建年吞吐量達3000萬噸的大型鐵礦石中轉碼頭,這是武鋼首座自有大型鐵礦石碼頭。
在上下游產業和跨行業間建立暢通無阻的鋼鐵產業鏈,為武鋼提升核心競爭力,全球化經營創造了條件。武鋼國際貿易公司總經理朱江悅告訴《瞭望》新聞周刊,武鋼不同區域的海外資產開發進程不一。未來還將成立資源投資公司,并在香港上市,開展資本運作,做強做大資源板塊。這些都將為武鋼更好地開展全球化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