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中國將成全球戰略中心
    • 點擊數:488     發布時間:2011-09-16 11:49:00
    • 分享到:
    關鍵詞:

        本刊記者 :陳統奎    來源:南風窗   日期:2011-08-29

       在企業家中,張亞勤是科學家;在科學家中,張亞勤是企業家。他將一個不到10人的微軟研究院,發展成為擁有3000個聰明頭腦的微軟亞太研發集團,被比爾•蓋茨稱為“微軟的寶貝”。

       新版張亞勤傳記中,這樣介紹他的傳奇人生:3歲識字,5歲讀書,9歲小學畢業,12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1978年入學的全國最年輕的大學生,23歲獲得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31歲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百年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33歲回國跟李開復一起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34歲執掌微軟亞洲研究院,38歲晉升微軟全球副總裁……

       4月份在博鰲亞洲論壇美國前財長保爾森舉辦的環保主題招待酒會上,記者為張亞勤與姚明拍合影,作為“回報”,最近他在北京微軟新辦公大樓的辦公室接受了本刊專訪。盡管微軟新大樓耗費20多億人民幣,但位居微軟全球副總裁的張亞勤,辦公室卻躲在一個小角落里,并不大氣,也不奢華,簡約明快。其中辦公間與會客間的隔板是一張被視為微軟辦公室文化符號的“白板”,上面涂涂寫寫。張亞勤很有親和力,專訪過程就像喝茶聊天一樣平平常常,但平常話語里盡顯智慧。張亞勤看上去平和,卻是一個很有內涵和想法的人。李開復用“天才”來形容他。

       中國頭腦,世界思維,張亞勤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這個價值。

       微博推動社會進步 

       《南風窗》:這兩年消費者感受最深的是社交網絡的崛起,今年3月份我去法國采訪,了解到法國政府機關都在用社交網絡和公眾對話,發布信息,為什么社交網絡這么快就變成主流了? 

       張亞勤:人和人之間有一個6度分離的理論,就是說任何兩個人中間最多通過5個人就能建立聯系,這是社交網絡的技術或者理論的一個基礎?,F在通過微博名人,甚至可以變成3度空間,比如某人有上百萬的粉絲,通過這個人一下子就可以聯系到別人。在傳統互聯網里其實并沒有達到N平方的效應,但有了社交網絡之后,能以最短的路徑和最快的速度,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社交網絡通過人性化的直接溝通方式,把不同愛好的人聯系在一起。以前看報紙編輯幫你選擇信息,現在等于是你選擇可信的人和信息。 

       《南風窗》:今年阿拉善生態獎有3個獲獎者都與微博有關,一個是南京人保護梧桐行動,一個是番禺人反對垃圾焚燒行動,一個是北京夫婦拍攝北京的“藍天日記”,都是微博的力量。

       張亞勤:互聯網越來越像是映射真實世界的鏡子,社交網絡把這個鏡子放得更大了,讓大家都看得很清楚,這增加了信息透明度。

       任何社會都不是完美的,都會有一些不公正的地方,有一些丑惡面在社交網絡曝光,對社會的穩定是有好處的。由于大家通過微博有這樣的監督行為,對貪官也好,對社會上不公平的現象也好,都是一種制約。

       當然微博里面也有一些虛假的信息,但是我覺得正面的東西比負面的東西大得多,而且網民也越來越理性,知道哪些東西是有價值的,哪些東西是不好的。比如我已經學會了看東西之后,不會馬上轉發,因為轉發的時候我是有責任的。

       《南風窗》:以您的經驗,哪些微博容易被轉發和評論?

       張亞勤:在微博上面寫東西,一方面必須有責任,另外一方面必須是真心的。這里面最重要的是真,要及時。所有的人,不管是什么樣的人,他一方面有樂觀的情緒,也有一些不滿的情緒,對于同樣一件事情,不滿的人往往愛發言。往往會有這么一種傾向,揭露社會不公平的會越來越多,這是一種社會心理。

       但微博和一般論壇比較,微博上大家講話比較負責,一方面很多人對你有興趣,另一方面很多是實名的,很少玩假的,而且像微博、人人網、QQ等本身是一種有黏性的東西,比起早一輪的公開博客有更多的黏性和成熟性,而且現在的網民也更成熟了一些。

       走向全球戰略中心

       《南風窗》:今年采訪制造業者,特別是希望做品牌的這些人,特別頭疼“山寨”,非常關注知識產權保護,微軟在中國更有切身體會。您怎么看待“山寨現象”?

       張亞勤:我把“山寨”定義成為不尊重知識產權,沒有創新,沒有專利,完全模仿別人的設計,沒有質量保證,這絕對是不可取的。如果模仿的同時也有自己的一些創新,真正是用戶的需求,而且吻合市場,是可以的。“山寨”讓我們整個社會的品質變得低下,讓大家用更多低品質的東西,讓大家變得比較懶惰,大家都不想去創新了,拷貝一下就行了。

        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可能讓它持續,沒有一個機制讓其繼續下去。中國的“山寨”手機那么多,一下子起來了,一下子下去,沒有哪一個手機是一直在的,因為他們都是違法的。而且中國大陸有品牌的手機,也由于創新的成分太少而沒有辦法持續。 

        《南風窗》:像諾基亞這樣的全球手機巨頭現在都頭疼了? 

       張亞勤:不僅僅是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西門子都在市場中失去主流地位了,三星和諾基亞還算是不錯的。創業多是好事,但光創業而不創新是不行的。創新分為兩種,一種思路是創新必須創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硅谷的那些Start-up公司),另外一種思路其實在大組織的內部也可以進行創新。

       我們知道,創新有多個維度,既有科學技術的創新,也有業務模式、業務流程、制度與文化、社會與環境的創新。
       
       在IT行業來看,顛覆性的技術創新是核心競爭力。比如互聯網,過去的10年我們80%是模仿人家,20%是創新,現
       
       在仍然很多都是靠模仿的,比如視頻網站和團購網站,這些東西都沒有核心的技術,最后都同質化了。

       中國需要更多的專利技術和真正有實用性的技術用于市場,但現在還很少,這也是一個階段性問題。人都是被逼出來的,創業也是被逼出來的,特別是技術創新。如果有公司能夠做到只要是產品,就可以賣出去,自然也就不需要進行技術創新了。比如過去國企就是如此。

       創新靠壓力,靠動力,國企有資源卻沒有動力,而小企業可能沒有這個條件。但是中國發展到現在,民營企業起來了,國有企業變得越來越市場化,市場競爭越來越強,它一定會做技術創新的。

       現在一大批人跑到硅谷,研究硅谷已經做成的,然后在中國模仿,比如近幾年來大家耳熟能詳的移動互聯網熱、社交網絡熱、微博輕博熱,大都如此。但這個模式終究還是不能長久持續的,還是需要有真正的創新。中國人這么聰明,那么多人都可以做一點貢獻,其實在ARD的研發人員構成上就能夠看出來,80%、90%都是國內的工程師和研究員,都是很有創意的,你只要給他一個條件,給他一個提示,他都可以創新的。

       《南風窗》:10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經濟學教授說中國不保護知識產權,因為我在這個階段還需要模仿別人。現在10年過去了,我還要繼續抄襲別人嗎? 

       張亞勤: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時候抄一抄,包括沒有經過完全的允許而用一用,過去就過去了。但現在你要想一想,首先是全球化,人家到你這兒賣,你也要到外面去賣,你要到國際市場上用國際的規則從事商業活動,這個時候你就必須尊重知識產權,如果中國想成為創新型的社會,國內自己也要保護啊,比如我們兩個都是國內的公司,我們兩個相互競爭,我們兩個互相抄來抄去都不保護,誰要去創新呢?

       我們希望有一個健康正面的市場,尊重知識產權,不僅僅對外企好,其實最重要的是對中國企業好。一個透明、公正、國際化的游戲規則應該是靠好的技術,好的環境和好的人才,而不是說依靠傾斜性政策,能拿到財政補助,更不是比誰抄得快,誰的路數狠,這種東西是階段性的,到了一定的階段必須硬實力、核心技術,實現持久的發展能力。

       《南風窗》:您說中國要成為全球戰略中心,如何理解? 

       張亞勤:中國將要成為全球的戰略中心,包括研發。跨國企業在中國經歷三個階段,早期是市場中心,其次是研發中心,再次就是戰略中心,從研發、人才、市場、投資到制造,都匯集在中國。不久前我們跟GE的CEO開會,他說把GE第二號人物送到香港去了,負責亞太區的業務。思科也把第二號人物放到印度去負責新興市場。微軟還沒有把第二號人物放過來,但是在中國放了兩個全球副總裁,亞太地區的研發都是匯報給北京,這就凸現了新興市場——中國的重要性,這個時候不是說有一點,而是一個中心,然后在微軟全球戰略中占重要一面。 

       《南風窗》:在走向全球戰略重心的路上,中國的企業應該做什么? 

        張亞勤:中國企業最好的辦法也是要變成全球戰略中心,以后這些大的企業,強的企業都要有一個全球化的戰略,在這個戰略里國家的概念會變得越來越弱,比如GE有65%的收入來自美國之外的市場,顯然它在海外的布局要比美國國內多。我注意到最近華為和中興在法國打官司,這很有趣——中國的兩個企業怎么跑到歐洲吵起來了——這說明中國的企業正在走向全球化,而且用國際規則來解決糾紛。

        國家、政府都應該是為企業服務的,而不是企業為國家服務,企業在雇人,企業在創造稅收,企業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而不是政府。慢慢的,我們全球化的概念會建立起來,中國的企業要全球化,即使你不出去,你的市場只在國內,別人也會來中國和你競爭。 

        《南風窗》:那您覺得微軟的中國化已經到了哪個階段? 

        張亞勤:中國化完成了60%吧,也不能是百分之百的都是,因為這里有全球化的因素,也有中國的因素。這兩個結合才能產生更好的結果,我們要把美國的、全球的最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帶進來,然后結合中國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國。我們希望和市場更貼近,和中國的用戶更加貼近,思維更敏捷,速度更快。

       何謂“智慧國”

       《南風窗》:最近看到比爾•蓋茨的一個談話——留給孩子的東西只要足夠保證他和常人有同樣的機會就可以了,而不能讓他們在生活的動機里被財富扭曲了。

       張亞勤:在中國有很多的“富二代”,父母對他們太溺愛了,結果反而讓他們失去了奮斗的動力。巴菲特當時給了他兒子9萬美元,他說你有兩個選擇,第一你可以放到我的基金里面,或者你也可以拿走。他兒子選擇拿走9萬美元,他用這9萬美元去學習作曲,最后終成大器。他說如果他當初把錢放到巴菲特的基金里面到現在可以滾到3億美元,但他覺得9萬美元是最值得的,因為它讓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這比3億美元更重要。

       我對小孩也是這樣的,雖然我沒有巴菲特那么有錢,但我會讓小孩做她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女兒對錢沒有什么概念,當她想去哪里旅游她就去。今天早上她突然想去馬來西亞,然后就和一幫朋友去了。她對旅游有一些打算,不完全是去玩的。她每年花幾個星期到云南、貴州去做公益、蓋房子。這是她喜歡做的事。你可以讓她不要有任何經濟方面的擔憂,但我跟她講得很清楚,大學畢業之后你就要自食其力,我只管你上完大學。我覺得這樣做才是對小孩負責任的。 

       《南風窗》:您提出一個口號叫“中國智造,慧及全球”,而新加坡也提出一個“智慧國2015”的概念,您的是企業家思維,新加坡是國家戰略,有什么異同?

        張亞勤:講國家戰略,中國的國家戰略是最多的,比如“十二五”規劃,包括信息化、云與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都寫到政府規劃里面去了,中國有很清晰的規劃。其實,美國真的是沒有什么規劃,盡管奧巴馬講一些話,但都很難執行,都還是靠企業自己去執行的。硅谷不是國家定出來的,硅谷是靠產業,是從下到上起來的,它是完全的市場化,創新性的東西還是要靠企業的,什么都規定之后企業就很難做了,而且再聰明的政府,再聰明的官員,都不可能了解市場這么細節的動態(注:凱恩斯主義在西方很難見到實例)。

        咱們到國外去,美國人和歐洲人最羨慕的就是中國的國家計劃。但我們國家規劃的問題太從上到下了,執行的時候應該靠企業去公平地競爭,不能扶持一下這個,扶持一下那個,扶持到最后反而就亂掉了,不能太具體。國家在大的、宏觀的方面做得挺好的,但我們更多的還是要市場化。 

        《南風窗》:如何理解“智慧國”這個新概念? 

       張亞勤:現在西方講IQ,智慧是最重要的一個資本,過去的資本是錢,現在的資本是智慧,中國要成為知識經濟,要成為創新型社會,智本比資本會更重要。比如我們把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叫做“智慧島”,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是無拘無束的,提供所有的資源,開任何的學術會議,進行腦力激蕩,把想的東西做出來,讓夢想實現。

       我們需要更多能夠獨立思考的人,需要更多敢做夢的人,最好是每個人都有深邃的思想,每個人都能夠質問,每個人都要敢于去創新。實話實說,中國目前對原始創新思想、原始創新技術的這些個體,給他們的獎勵太少了,自由度太少了。知識產權為什么要保護?只有保護了人們才會投資與創新。

       在我看來,整個社會的知識其實也可以用IP+IQ的公式來闡述。IP有兩層意思,一個是知識產權,也就是創新,另外一層意思是保護,這兩者相輔相成。文藝復興和蒸汽機革命之所以能出現,重要的前提是專利制度的出現,由于有了專利,大家把創新看成為一個產業,變成文化,變成國策,這就是激勵和保護創新者的利益。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