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新華網沈陽9月26日電(記者 姜敏)記者從遼寧省政府26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日前正式獲國務院批準,標志著沈陽經濟區改革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沈陽經濟區是以沈陽為中心,在半徑百公里范圍內,涵蓋了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阜新、遼陽、鐵嶺8個省轄市的城市群。區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占遼寧省的50.8%,總人口2359萬人,占遼寧省的55.6%,城市化率達到65%,是我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去年4月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準設立沈陽經濟區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據遼寧省副省長陳超英介紹,沈陽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年來,8個城市緊緊圍繞新型工業化這個主題,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和一體化、同城化進程。目前,沈陽等8城市間合作機制日漸成熟,產業發展和空間整合步伐明顯加快,已簽署涉及交通運輸、商貿流通、信息產業、科技創新、旅游開發、人才交流、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合作協議50余項,為實施《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介紹,沈陽經濟區把推進城際連接帶建設、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新型工業化的突破口,城鄉一體化格局初步形成。在沈鐵、沈本、沈撫、沈遼、鞍營等5條城際連接帶上規劃建設的38個新城、新市鎮全面推進,沈陽永安新城、遼陽河東新城、鐵嶺凡河新城等一批新城鎮初具形象,城際連接帶緊密銜接,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構筑了載體。
同時,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中,遼寧省政府通過財政貼息支持產業集群發展,沈陽經濟區各市主導產業園區集聚效應逐步顯現,潛力開始釋放。今年前8個月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主導產業園區達到21個,超300億元的主導產業園區達到7個,不斷撐起沈陽經濟區的工業脊梁。此外,在人力資源、住房公積金、戶籍管理等實現一體化的基礎上,教育、衛生、金融等領域的一體化不斷取得新突破。
陳超英說,國務院批復同意《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經濟區改革發展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標志著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全面啟動,用新體制、新機制、新思路、新方式探索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路子,對遼寧、東北乃至全國戰略意義重大。
據透露,《方案》突出了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地位,強調了綜合性和配套性,突出了改革創新、率先突破,同時又注重科學性和規范性,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明確提出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的目標是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最終建成以沈陽為中心,和周邊7個城市的一體化、同城化發展,充滿活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和全國新型工業化示范區。
到2020年,建立較為完善的新型工業化的制度保障體系,形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現代企業制度、市場體系和城鄉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體系基本完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努力將沈陽經濟區發展成為東北亞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