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青海玉樹州結古鎮代格村成為現代化科技示范村
2011年,青海科技發展突出綠色引領主線、優化兩大布局、實施三大工程、構建四大創新體系、加強五項工作,為使“十二五”期間實現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的總體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為青海省綠色發展和建設創新型青海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123”科技支撐工程新格局
2011年伊始,青海東臺鹽湖碳酸鋰開發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青海鋰業有限公司共同承擔完成的相關課題通過了專家評估,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從鹽湖提鋰到鎂的綜合開發,從晶硅、磷酸鐵鋰等材料的制備到太陽能發電基地的建設,無不看到科技創新正在發揮著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在科技項目的支持下,青海的產業結構和產業技術水平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2011年,青海省新組織“123”科技支撐工程項目63個,預計總投資300億元以上,形成產值400億元左右。截至目前,兩期“123”科技支撐工程共完成投資390.79億元,累計實現產值453.43億元。
“123”科技支撐工程通過大量科技項目的實施,使企業科技創新認識得到進一步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得到鍛煉與培養,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不斷深化,循環經濟產業鏈得以延伸,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迅猛發展,形成了科技金融攜手推進企業科技創新的新機制。
兩期“123”科技支撐工程共完成投資390.79億元,政府支持10.15億元(爭取國家項目經費6.11億元),獲得貸款103.03億元,企業科技投入19.16億元,申請及取得了230項國家發明專利,268項實用新型專利,制定各類技術標準80余項,推動了青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取得了重大成效。
引領社會主義新玉樹建設
2011年,青海省積極實施“重建社會主義新玉樹科技引領行動計劃”。主要在以玉樹藏族自治州代格村為重點的4個示范點進行科技示范建設,資助項目經費約1.5億元,其中國家支撐計劃資助2810萬元,金太陽工程及中科院太陽能行動計劃等資助1億元,青海省科技項目資助1357.6萬元。
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18棟,示范帶動種植溫室100余棟,占玉樹州結古鎮種植溫室總量的50%。2011年3月,第一批產品上市,實現日產鮮菜1000余斤,成為結古鎮的蔬菜生產基地;建成巴塘和果慶牧場飼草基地5100畝,天然草地鼠害治理5000畝,培育改良草地3000余畝;實施了高產栽培大田作物種植技術集成與示范,示范種植7類作物、8個品種、1300畝地,其中青稞單產215公斤/畝;建成60千瓦雙模式光伏電站,2兆瓦水光互補光伏電站有望2011年年底并網發電。代格村110套民居和村委會太陽能采暖項目已全部安裝到位,可滿足農牧民冬季采暖需求及全年熱水需求,采暖期室內溫度不低于16℃,2011年10月23日已正式移交入住。
生態農牧業的“1020”
也許不會有人想到,在發展之初只是為了治理荒漠化種植的沙棘白刺等作物能夠成就青海特色漿果資源的高值化利用,初步形成結構合理、技術水平高的漿果產業。到目前,青海省封育和新增漿果生態經濟林面積90萬畝,農牧民增加收入3.15億元,10萬農戶的30萬農牧民通過采摘漿果而脫貧。
青海省實施的“沙棘白刺資源高值化利用技術集成及產業化”重大專項已形成了50項科研成果,申請了52項專利,制定了各類標準18項,有10個原料基地取得有機產品認證,全面帶動了漿果資源的藥品類、保健食品類、果汁類、果粉類、籽油類、化妝品等七大類50多個產品綜合利用和產業集群的形成,特色產品實現了出口創匯,新增產值12.95億元、上繳利稅3.89億元。
這些成果的取得與青海省組織實施的生態農牧業科技支撐工程緊密相關,被稱為“1020”的生態農牧業重大科技支撐工程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全面啟動,其內容就是力促十大特色產業鏈發展,集成20個技術水平高、產業化前景好的農業科技專項進行示范。
高新技術企業成新興產業代表
2011年10月27日,青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揭牌,這是青海省第一個國家高新區。
青海高新區聚集了該省28%的高新技術企業,大力培育有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特色產業聚集效應不斷顯現,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7%,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4%,初步形成了生物技術、中藏藥、裝備制造等產業雛形。
以園區為主導,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下,青海省科技型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目前,青海省科技型企業已達93家,經營范圍主要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約環保、裝備制造、鹽湖化工、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文化產業、電子信息、咨詢服務等領域,基本形成了集聚發展、規模發展的態勢。
截至2011年10月底,青海省高新技術企業盈利面達到82.3%,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5%。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已成為青海省新興產業的代表,對促進青海省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農業科技園帶來的沖擊
青海高原冬季溫室種植草莓、櫻桃、李子早已不是新鮮事,木瓜、香蕉等南方的水果也能在高寒地帶種植成功著實讓不少人大開眼界,這就是農業科技園帶來的沖擊。
2011年5月,青海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式掛牌,這是繼西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后青海省又一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標志著青海省農業科技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目前,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規劃面積已分別達到4.4萬畝、50萬畝和200萬畝,2011年園區完成投資14.2億元,完成產值13.36億元,比上年增加100%,實現利潤3.4億元,上繳稅收1.3億元。
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以來,共引進新品種162個、新技術34項,培訓接待農民3.2萬人次,吸納勞動力達1295人,輻射帶動項目區農戶4.6萬多戶,人均純收入達到6310元,人均增收1700元,發揮了示范、輻射、帶動的效應。
據統計,青海省農業科技園區累計實施各類示范、推廣及產業化項目242項,引進及推廣新品種、新技術857個,開發新產品135個,新品種示范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園區產值達到27.45億元。
目前,青海省已建設29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2個國家級園區,分布于8個州(地、市)的19個縣(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