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報道,最近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了一串數字。去年我國科技論文數量大幅躍升,躍居世界第二;但過去十年間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去年統計是排行世界十三,今年還是十三。
大約是“一般一般,世界第三”地“謙讓”久了,有人對這個“世界第二”頗為自豪。可是我總以為,那個蟬聯的“世界十三”更能說明問題,尤其與“世界第二”一比較,就會發現:原來國家花錢搞研究發論文,最后很多論文就像扔到水里的塑料泡沫,連個水花都沒激得起來。
那大家還爭著發那么多論文干什么?這幾乎是個很白癡的問題。我們的學生要獲得學位,找份工作,不能沒有論文;我們的教授和研究人員為了換取科研資金,求得職稱和待遇,也不能沒有論文。寫論文成了謀生的一種條件,大概是沒有人愿意傻到非要憋出個真東西才發論文。
久而久之,論文就像照單下線的產品,項目發包方就是客戶,您要什么樣的,我就發什么樣的,您要幾篇,我就發幾篇。只對“客戶”負責。數學家楊樂曾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一位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的優秀青年數學家,歷時三年完成了一項重大研究,快到最后驗收了,論文沒有完成指標數,只好將長達100余頁的論文,拆成5篇發表。瞧,這都是逼出來的智慧。
現在的學術雜志也是格外“開恩”,只要你愿意扔幾個銅板來,什么樣的文章不能給你發了?我估計,照此下去,我們的論文數量坐上世界頭把交椅的日子不會太遠。那又該是一個多么值得自豪的時刻!只是這樣的科學研究,這樣的學術成果,我們是不必奢望它會有多高的科學價值,更不能勉為其難,盼著人家引用了。
有人在揣度,愛因斯坦在今天的中國會不會下崗?還真說不好。看看我們的教授,簡歷往開一打,長達數頁的論文題目真是氣派。你喜歡十年磨一劍,早晚得給末位淘汰掉。不過人家國外教授,大概是不必為此擔心的。舉個例子來說吧:德?布朗格斯成功證明比貝爾巴赫猜想和安德魯?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都是轟動國際數學界的大事情,但據說這兩個人花了數年時間搞研究,沒有科研基金,沒有發表論文,默默無聞,只是到最后公布成果才發表了一篇論文。寒酸是寒酸了些,但沒有人急吼吼追著要論文,他們也因此“磨”出了重大原創性成果。
當然,我們有我們的現實。如果不逼著拿論文交差,恐怕國家的經費投出去,到最后有些人連幾張廢舊的草稿紙也拿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