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出席成立大會并為公司揭牌。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等出席。
“大飛機”一般是指起飛總重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包括軍用、民用大型運輸機,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干線客機。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歐洲四國和俄羅斯有制造大飛機的能力,而占領國際市場的只有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客。
新任大飛機公司副總經理的ARJ21項目公司總經理羅榮懷對記者說,研制大飛機本身,也許很多年都掙不到錢,但這個研制的過程,卻能為國家帶來巨大的產業拉動和經濟增長。日本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將民用船舶業對產業拉動以1元錢計算,那么家電為45元,汽車為80元,而大型客機為800元;同時,從投入產出效益來看,每向航空工業投入1萬美元,10年后大約可以產生50萬至80萬美元的收益。
中國生產力學會會長王茂林認為,一架大飛機由300萬到500萬個零部件組成,這些零部件需要有數千家配套供應商生產,由此,相關的產業都會拉動起來,并帶來巨大的產業升級機會。
王茂林表示,大飛機帶來的機遇,舉例來看,比如飛機上的座椅外套、地毯等都有非常高的技術標準和要求,這就有助于推動國內紡織行業升級。相關行業將受大飛機項目的帶動而競相開展技術創新。
專家認為,從整體來看,站在工業之巔的“大飛機”,其產業覆蓋機械、電子、材料、冶金、儀器儀表、化工等幾乎所有工業門類,集成了數學、空氣動力學、材料學、人機工程學、自動控制學、流體力學等上百種學科和7000余項技術;同時,大飛機涉及的產業鏈,自上而下涉及從能源資源到生產加工、制造集成、信息技術、貿易物流、金融服務等整個“產業流域”。
專家認為,我們跟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并不是很大,大概只有5年左右,只要國家大力扶持,十到二十年內可以迎頭趕上。未來,中國是航空增長最快的市場,需求量也最大,一般大飛機的研制過程大概在十年左右,中國從現在開始,在十年后還能抓住尾巴。
中國之前就有研制大飛機的經歷,由于各種原因而停止了大飛機項目,此次大飛機公司的成立,表明國家再次下定決心要做好大飛機,趕上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