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電網獲30億元補貼支持新能源
    • 點擊數:1392     發布時間:2008-07-14 16:43:09
    • 分享到:
    關鍵詞:
       在發改委日前公布的電價上調方案中,可再生能源附加從原先的1厘增加為2厘,即電價上調的2.5分中,包括2厘可再生能源附加。根據測算,此舉每年將對電網的補貼增加30億元,基本上能夠補足電網承擔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入網成本。

      利好新能源項目開發

      “此次可再生能源附加從1厘增加為2厘,增長了一倍。”黃少中認為,此舉意味著政府將加大對可再生能源開發的支持力度。

      黃少中說,這筆費用一部分補貼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高于常規能源,這筆費用表面是補給電網,實際還將落實到擁有可再生能源項目的電企頭上,對電企能形成間接利好;一部分補貼接網費用,即補貼給電網用于輸電通道的投資建設費用。

      風電開發項目多數遠離負荷區,在建設輸電通道方面需要大筆投資,這筆投資有的由發電企業負擔,有的由電網負擔,但在2006年發改委發布《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之后,這筆費用統一由電網來負擔。

      《辦法》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上網電價高于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以及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接網費用等,通過向電力用戶征收電價附加的方式解決。

      “還有一部分將分配給公共可再生能源獨立系統運行維護費用高于本省平均銷售電價費用的部分”黃少中透露。

      目前,擁有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發電企業執行的上網電價要高于傳統火電發電的上網電價,電網在接收可再生能源發電方面要承擔利潤損失,因此可再生能源發電在整個發電量中的比重越大,電網擔負的壓力也就越大。近年來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速度較快,由此給電網帶來的壓力也日益增大。

      平安證券研究員竇澤云認為,由于此次上調可再生能源附加能夠加大對電網的補貼力度,電網接入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積極性得到增強,因此此舉對擁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電企來說也是間接利好。

      基本彌補電網損失

      竇澤云經過粗略測算后表示,此次可再生能源附加提高到2厘錢,基本上能夠補足電網在接收新能源發電方面承擔的損失。

      竇澤云認為,因為風能發電在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中占主體地位,因此,可以通過對2007年新增的風電發電量大致測算電網因此承擔的額外成本。

      資料顯示,2007年的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90萬千瓦,比2006年增加了330萬千瓦,如果按照年利用小時數為2000小時計算,年內能夠發出66億度風電,如果按照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電價比傳統能源發電上網電價高3毛錢的平均水平計算的話,電網在接收可再生能源發電電量時要承擔的額外成本約有20億元。

      2007年全國銷售電量約為3.2萬億度,其中居民用電量約占其中的11%,化肥等農業用電約占4%,2008年全國銷售電量據預測約為3.6萬億度。

      竇澤云解釋說,此次電價上調將占比約15%的居民用電和農業用電排除在外,因此,今年有約3萬億度電價格將上調,其中每度電價中有2厘錢作為可再生能源附加,算下來有60億元,即今后每年對電網的補貼將增加30億元,基本上能夠補足電網承擔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入網成本。

      持續上調存分歧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認為,由于近年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開發項目規模大幅增長,自然要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以后隨著風電裝機規模和發電量的增長,短期內可再生能源附加持續增長將是趨勢。

      聯合證券研究員王爽認為,與可再生能源目前的發電成本相比,可再生能源附加增加1厘的幅度實際并不大,可以部分減輕電網承擔的壓力,但尚不能全部覆蓋電網在接收可再生能源發電方面承擔的成本損失。

      至于可再生能源附加此后是否還將繼續增長,黃少中認為,這需要根據當時可再生能源開發的進展和投資建設需要而定。

      竇澤云認為,由于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呈下降趨勢,因此其上網電價不太可能提高,同時火電發電成本在上升,上網電價已經上調并可能繼續上調,二者上網電價的差距將逐步縮小,電網承擔的虧損壓力也減小,因此長期來看,可再生能源附加應該不會有大幅提高。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