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萊茵模式值得中國企業借鑒
    • 作者:秦曉
    • 點擊數:588     發布時間:2008-07-16 09:19:30
    • 分享到:
    關鍵詞:

      《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6月26日




      萊茵模式(Rhineland Capitalism)是由法國經濟學家、曾任法國保險公司總裁的米歇爾·阿爾貝爾(Michel Albert)提出來的。他在著名的《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著作中,將萊茵流域的西歐國家,主要是德國(還有瑞士、挪威、瑞典等國)所奉行的市場經濟模式,稱為“萊茵模式”。與英美模式相比,歐洲的萊茵模式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統,強調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利用稅收和福利政策來實現社會的和諧和公正。米歇爾·阿爾貝爾斷言,在強勢的英美模式面前,萊茵模式所包含的“人文價值”和其社會和諧平等的內涵,仍將具有其頑強的生命力。

      萊茵模式的商業原則以社會公平的理念為基礎,強調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的相互依賴性,關注企業與所在社區的均衡發展,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環境和諧。萊茵模式強調商業機構在獲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維護歷史、文化和傳統,履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保證企業在財務績效、社會責任和外部環境的和諧,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自從米歇爾·阿爾貝爾的《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發表之后,經濟學家們開始爭論英美模式和萊茵模式這兩種資本主義的長短,從宏觀的角度探討它們對國家經濟表現的影響。

      《萊茵模式——如何開創和諧的常青基業》(下稱《萊茵模式》)的作者蓋爾·阿芙利教授另辟蹊徑,將對資本主義兩大模式的認識推向更深入的層次。她是從企業微觀的角度,從領導方式入手,來比較英美模式和萊茵模式的不同之處。她研究了兩種資本主義模式環境對企業領導方式的影響。正如書中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的不同模式“影響著高層管理人員領導組織的方式”。

      在《萊茵模式》一書中,阿芙利教授用了28個世界各地企業(其中一些中國讀者并不陌生)的案例,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實施萊茵領導模式的要素。她提出了一個“可持續領導方格”(Sustainable Leadership Grid),歸納出19個要素來比較英美模式和萊茵模式下的領導方式。正如她在書中所說的,“我做的研究越多,領先組織中的萊茵領導方式的優點就變得越令人信服”。她集中在“可持續性”方面,對英美模式之下的營商方式——短視、股東價值凌駕于其他利益相關者之上、不顧環境和社會、將資本的利益凌駕于人的利益之上——提出了挑戰。

      在萊茵模式下,企業首席執行官的角色多是傾向于低調,更像是整個管理團隊的發言人,很少存在英雄式的個人崇拜;在企業的戰略決策上,萊茵模式傾向于以“共識”為基礎,并采用一個長期的視野;企業比較抵觸來自資本市場對短期盈利的壓力,而是關注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雇員、顧客、供應商、政府、社區、工會乃至整個社會和未來的利益。萊茵模式具有明顯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重視員工的發展,著力優質高水平的員工雇用安全和較低的員工流失率,為大多數雇員提供持續的培訓,重視員工的內部提拔,同雇員、工會、管理層分享權力。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實現盈利目標的同時,所承擔的環境壓力和社會責任愈來愈大。本書所倡導的萊茵模式以社會公平、和諧發展的理念為基礎,研究商業機構和社會的相互依賴性,關注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關注長期利益以及社會和環境責任,不失為中國企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有益借鑒。

      中國正在大力提倡“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強調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作為中國企業的領導人,我們要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人與企業的和諧;股東利益與勞動者利益的和諧;企業經濟指標與環境保護指標和諧;企業的發展與社會責任的和諧。這正與萊茵模式所隱含的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

      誠然,如阿芙利教授在書中所言,“沒有一種領導模式是通用的萬能藥”。不論是研究英美模式還是萊茵模式的領導方式,最終都要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價值取向相結合。畢竟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外部環境壓力以及不同的企業發展階段,企業所適用的領導模式是不同的。

      (作者為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招商銀行董事長。本文摘自秦曉先生為《萊茵模式——如何開創和諧的常青基業》一書作的序)

      萊茵模式:如何開創和諧的常青基業

      作者: (澳)阿芙利,譯者: 張探宇,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時間: 2008-04-01

      在德國等國家實行了幾十年的萊茵模式以社會公平的理念為基礎,承認工商業和當地社區的相互依賴性。這種模式關注一個企業的長期可持續性以及它與眾多利益集團的關系,而不僅僅是與股東的關系。其比英美模式更具有可持續性,并且更能體現”和諧”的理念,更能為幫助中國企業擺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打造強勁持久的競爭優勢做出貢獻。

      本書用比較萊茵和英美(Angl0/US)模式的”可持續領導方格”和來自28個組織的案例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萊茵模式。通過突出一種在財務,社會和環境方面都被證明是成功的、與英美模式顯著不同的領導方式,本書將對尋求企業經營新方向和新方式的企業家、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和咨詢顧問們有著頗有價值的實際幫助,對于對領導學、戰略、國際管理和組織研究等領域感興趣的學者和學生以及政府官員來說,也將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目錄:

      第一部分 拉開序幕

      第1章 可持續性領導

      英美資本主義

      萊茵資本主義

      模式比較

      更廣泛的經濟環境

      可持續領導方格

      第二部分 萊茵領導實踐

      第2章 萊茵案例研究企業

      Aescu1ap公司:“做手術需要的一切”

      安聯:全球金融

      寶馬公司:“優質品牌戰略”

      德國弗朗霍夫學會:專業智慧

      瑞士Ho1cim公司:加強關系

      凱馳公司:簡單地清潔

      Loden-Frey公司:“被1oden-Frey公司病毒咬了”

      Migros集團:“道德市場”

      慕尼黑再保險:“創造未來”

      諾華公司:通過人們“化學”

      保時捷公司:“用不同的方式做事”

      Rohde&Schwarz公司:獨立性是一個核心價值觀

      See1e公司:“美是真的光輝”

      瓦克公司:“仍然有如此眾多的東西等待發明”

      ZF Friedrichshafen公司:被一個城市所擁有

      什么保證了這些組織的可持續性

      第3章 管理和決策

      首席執行官定位

      決策

      倫理行為

      長期視角

      利益相關者

      團隊

      第4章 以人為本

      管理發展

      組織文化:愿景和價值觀

      人的優先權

      保留員工

      熟練的勞動力

      不確定性和變革

      工會—管理層關系

      第5章 體制和過程

      第三部分 在萊茵地區之外

      第6章 斯堪的納維亞的公司、南非的公司和家族企業

      第7章 英美公眾公司

      第四部分 未來

      第8章 邁向可持續的未來

      注釋

      參考文獻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