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uswy"><sup id="auswy"></sup></ul>
  • <ul id="auswy"></ul>
    ABB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從“追趕者”到“領跑者”——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綜述
    • 點擊數:606     發布時間:2013-03-01 14:08:00
    • 分享到:
    關鍵詞:

       來源:《經濟日報》,2013年1月19日

      特高壓交流實驗基地。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技術及工業化應用”項目為“喚醒”我國更多的高含硫天然氣儲量開辟出了一條成功路徑。圖為普光氣田天然氣凈化廠。

       這是一份令人振奮的成績單。4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7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1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人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5人獲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越來越多的“中國創造”亮相世界科技舞臺。

       這是一份讓人自豪的成績單。水稻農藝性狀基因控制機理的揭示、光傳送技術及設備的發明、重型高速柴油發動機關鍵技術的突破、腫瘤生物治療靶位的精確定位……從基礎研究到前沿應用,從產業瓶頸突破到民生科技改善,一項項科技成果競相綻放。

      2012年度,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再一次以不俗的實力強勢出擊。

      前沿技術令人矚目

      沒有基礎和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科技創新就沒有根基。2012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中,我國在基礎和前沿技術領域直面關鍵難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了眾多突破。

       “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是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項目。談到研究背景和目的,項目的第一完成人、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劉振亞深有感觸。我國70%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中東部,但可用能源資源遠離需求中心,76%的煤炭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資源集中在西南部,供需相距800公里至3000公里。“現有超高壓輸電無法滿足發展需要,亟須發展遠距離、大容量、高效率輸電技術。”

      發展特高壓,需要克服高電壓、強電流的電磁等4大世界級難題的挑戰,這是我國各常規電壓等級發展過程中不曾經歷的重大考驗,創新難度極大。“是國家的重大需求給了我們進行自主創新的巨大動力。”2006年以來,國家電網公司聯合國內科研、設計、制造、高校等100余家單位,迎難而上,攻克了180項關鍵課題、9大類40余種關鍵設備研制,實現了6大創新突破,建成了1000kV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劉振亞自豪地說:“特高壓技術,我國不僅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而且這項技術在世界上是惟一的。過去,美國、意大利等國家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俄羅斯、前蘇聯和日本做過這樣的工程實踐,但是由于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沒有成功,也沒有實現商業化運營。”國際電工委員會評價認為,中國的特高壓工程是“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過去,別人沒干過的事,我們不敢干。現在,別人沒干成的事,我們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干成,而且會干得更出色。”正是有了這個科研自信,我國的科技發展正由全面的“追趕者”向部分領域的“同行者”邁進,一些領域進入“領跑者”行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TD-SCDMA關鍵工程技術及產業化應用”,實現了芯片及終端、系統設備、儀器儀表、網絡部署和運營等基礎工業環節的全產業鏈突破,在我國通信歷史上第一次掌握了基礎產業的國際話語權;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光電交叉聯動與跨層靈活疏導的光傳送技術及設備”攻克了“光網絡中多業務驅動的大帶寬精細化傳送”難題,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光電傳送設備與系統目前已在23個省區市及12個國家或地區大規模應用。

       產業科技重點跨越

       轉變發展方式、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科技的身影處處閃現。讓粗放轉為集約、讓瓶頸不再制約,2012年度的獲獎項目,讓我們的產業發展更有力、更有效、更安全,基礎更牢、后勁更足。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重型高速柴油發動機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突破我國重型高速發動機長期以來在動力性、可靠性、安全制動、燃油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與國外的差距,開發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WP10/WP12藍擎系列產品,其“升功率、比重量、排氣制動功率和最低燃油耗等主要技術指標均優于國際同類產品,居國際領先水平”。如今在國內重型汽車、大客車、5噸以上裝載機和160馬力以上推土機等配套市場的占有率分別達到42%、80%、85%和60%。產品出口到法國、意大利、俄羅斯等國,累計約12.2萬臺。

      金川集團擁有我國鎳礦資源儲量的79.6%,其中63%卻是品位低、含氧化鎂高、蝕變強烈的礦石,傳統選冶技術回收率低、能耗高、污染嚴重。如何高效開發利用鎳鈷戰略資源,一直是掛在科研人員心頭沉甸甸的責任。“我們國家資源短缺,嚴重依賴進口,無論如何也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復雜難處理鎳鈷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負責人、金川集團董事長楊志強下定決心。他帶領項目組成員,進行了長達22年的攻關,開發出了自主知識產權的鎳冶煉技術,研制出了高效浮選藥劑,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鎳冶煉回收率從88%提高到93.4%。22年、5.4個百分點,記錄著我國科技人員突破產業關鍵技術難題的堅定和執著。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2012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其中科技的支撐功不可沒。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針對小麥條銹病有效防控這一國際性難題,進行了長達18年的科技攻關,形成了早期預警和綜合治理技術體系。2009年至2011年,這一成果累計推廣應用23067.4萬畝,增收節支93.32億元。

       民生科技不斷突破

      當前,科技元素已滲透到人們衣食住行的每個細節,要讓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美,離不開科技;要讓人工作得更輕松、活得更健康,也離不開科技。2012年的國家科技獎獲獎科技成果,在讓百姓過上有“科技含量”的現代生活方面亮點紛呈。

      科技讓工作更輕松。頭戴有機玻璃面罩、手戴長筒手套、耳朵塞上耳塞、腰間系掛安全帶,高溫、噪音、毒塵……在如此惡劣環境下作業,是過去撈渣工人工作場景的真實寫照,但這種情形現在已經不復存在。2005年以來,技術進步二等獎“熱鍍鋅鋅鍋表渣自動清理裝置的研發及應用”項目完成人曹雁來先后查閱了大量現代新技術資料,繪制數百張圖紙,設想了數十個方案,陸續攻克了樣機存在的多個缺陷,2008年成功研制出了熱鍍鋅鋅鍋表渣自動清除裝置,將撈渣職工從繁重危險的人工作業中解放出來。

       科技讓百姓更健康。說到肺癌的治療,人們難免會聯想到“開堂剖腹”,三四十厘米的長刀口,讓不少患者心生恐懼。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王俊等人歷經20多年開創的肺癌微創診斷與治療方法,大大減輕了肺癌患者的痛苦。這種被稱為“王氏手法”的診療方法,僅需在患者的肋骨間隙分別開3個1.5至3厘米的切口,大大提高了手術的速度和安全性。目前全國開展胸部微創手術的醫院達400余家。

       科技讓環境更美麗。高濃度有機廢水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常規的生化、物化處理方法難以處理。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復極感應電化學水處理技術”完成人曲久輝等人基于復極感應電化學凈水原理,發明了通過電感應電轉化高效產生氧化還原、凝聚吸附活性物種的關鍵技術,開發出系列電極材料和電化學反應器,建立了能滿足不同水質特點的電化學水處理工藝,解決了若干廢水治理技術難題,帶動了行業廢水治理的技術進步。目前采用該發明成果的工程項目總投資達4.04億元,處理廢水1741.02萬立方米/年,共減排COD7728.4噸,減排重金屬1336.1噸,節水2683萬立方米,企業間接增效1.84億元。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2012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的科技成果,是我國科研人員緊密圍繞國家發展緊迫需求、聚集創新資源、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的縮影。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廣大科技工作者將取得更多更先進更實用的科技成果,創造新的輝煌。

      科技人才: 要數量更要質量

      嫦娥探月工程代表國際頂尖科技水平是毋庸置疑的,而探月隊伍的平均年齡卻只有30多歲,有的系統副總師僅36歲,這二者擱在一起多少讓人感到驚奇。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2012年度國家科技獎勵中并不少見。據了解,今年三大國家科技獎勵項目完成人平均年齡47歲,其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員比例達到44.2%,歸國人員約占37%;國家自然科學獎第一完成人中,海外歸國人員比例達56.1%,且獲獎數量增加、項目水平普遍提高,涌現出一大批優秀成果。

       可以說,我國科技人才的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中青年人才和海外歸國人員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這一成績值得驕傲。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的茁壯成長,對創新型國家建設來說,自然是一件大好事。

      在人才質量提升的背后是人才數量的顯著增長,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居世界首位。這得益于:一是國家對人才隊伍的建設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相繼實施了多項人才培養工程,出臺了諸多政策舉措。二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科技投入增加,科研設施改善,科研人員更有條件從事研發活動;同時一批重大工程、重大科研項目相繼上馬,為科技人員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三是社會的創新氛圍逐漸濃厚,大力提攜、放手使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為廣大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盡管中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但與人力資源大國相比,我國科技人才的質量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目前,我國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匱乏,尤其是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戰略科學家、尖子人才和領軍人才尤為匱乏,不僅總量不足,而且總體水平不高;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還不是太完善;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因此,切莫躺在功勛簿上睡大覺,一方面我們要從獲獎項目人才結構的年輕化看到科技自信,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突破別人難以攻克的科技難題,不再是“追趕者”,而是“領跑者”。另一方面,我們要切實加強科技體制改革,破除制約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的各種障礙,真正讓廣大科研人員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
    不斷刷新的“中國高度”

      ——記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項目嫦娥二號工程

      坐在記者對面,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這個寶貝已經不止一次給我們帶來‘意外’驚喜了。”十多天前的1月5日23時46分,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突破1000萬公里,創造了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器到達的最遠深空紀錄。

      從距地球38萬公里外的月球,到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再到700萬公里外的小行星,再到如今的1000萬公里……兩年多來,嫦娥二號衛星不斷刷新著“中國高度”,實現了對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點、小行星等多目標多任務的探測,創造了國際航天的多個“第一”:首次獲得7米分辨率的全月球立體影像圖;首次實現從月球軌道出發飛赴日地拉格朗日L2點進行科學探測;首次實現對圖塔蒂斯小行星近距離交會飛越探測。

      讓人們驚喜的是,原本設計壽命6個月的嫦娥二號衛星,已經超期服役20余月,而新的高度的創造、多個首次的實現,大都是在超期服役期內取得。“嫦娥二號是一個精品工程,潛力已經發揮到了極致。”吳偉仁如是評價。

      “嫦娥二號本是嫦娥一號的備份,原計劃用它來彌補嫦娥一號任務的風險。”回憶起嫦娥二號一路走來的歷程,吳偉仁感慨萬千。他介紹說,嫦娥二號走到今天,三次重大決策很關鍵。一是2007年10月,嫦娥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二號怎么辦?二是2011年4月,嫦娥二號圓滿完成任務。“嫦娥”的“歸宿”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三是2012年4月,嫦娥二號全面完成了拓展任務后,如何繼續發揮余熱?

       每一個關鍵節點、每一次重大選擇,都是由國防科工局牽頭的探月工程領導小組正確決策,嫦娥二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2008年10月16日,嫦娥二號由“替補”變身“先鋒”,為嫦娥三號進行前期探測、驗證;2011年4月1日,嫦娥二號半年設計壽命期滿后,進行兩項月面拓展試驗,然后從月球軌道出發奔向日地拉格朗日L2點進行深空探測;2012年6月1日,脫離L2點環繞軌道,飛越探測小行星。

      從備份星到先導星,從月球探測衛星到太陽系人造小行星,一次次華麗蛻變,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帶給人們一個又一個驚喜。這背后,蘊含著太多的創新與艱辛,凝聚著太多的協同與攻關。測控系統副總師董光亮說,為了精確預測交會探測小行星的軌跡,工程建設者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寒冬里,用大鍋炒沙子、燒開水拌水泥,加班加點趕工期,提前建成佳木斯66米深空站,有人因此倒在深空探測的征程中,再也看不到今天的成績。吳偉仁深有感觸地說:“我最大的體會是,我們的參研參試單位和科研人員勇于探索、樂于奉獻、團隊協作、精益求精,工作標準沒有因為是計劃外任務而有任何降低,精神狀態沒有因為試驗時間長而有絲毫懈怠。”

      不久的將來,嫦娥二號將跨越2000萬公里的深空,這不僅代表了中國航天器飛行的“距離高度”,更是中國航天日益增強的“科技高度”和敢于突破的“創新高度”。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